云南对比研究工业“五朵金花”兴衰 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史为鉴

13.10.2014  14:21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孙子曰:上兵伐谋。如果将这一用兵之策应用到当下云南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上,则需要我们以史为鉴、以镜为鉴、以势备变,精准发力、谋划制胜。

  回望历史,云南产业曾在上世纪80年代,绽放过春花自行车、兰花冰箱、山茶电视机、白玫洗衣机、茶花汽车这“五朵金花”。然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起,“五朵金花”开始凋零,以2002年兰花冰箱破产为标志,云南工业“五朵金花”全都香消玉殒。

  而几乎是同时起步的青岛工业“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5大企业集团,却历经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洗礼,由弱到强,经久不衰,至今仍作为青岛工业的支柱,依旧引领各自行业的发展。

  还有,与中西部的四川、重庆和河南等省市相比,在本世纪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云南痛失全球第4次产业转移浪潮之机遇,没能引进一家足够形成“热岛”的巨无霸型企业,进而利用“带头大哥”的集群效应,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同样的“金花”为何命运迥异?同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之地,却又为何抓不住机遇?追问是为了反思,反思是为了厘清云南产业发展之脉络,继而洞见和把握云南产业发展的今生和未来。

   以史为鉴 转型升级关乎兴衰

  不久前,由省委办公厅常委办牵头,省工信委、省社会科学院组成调研课题组对云南、青岛两地“金花”的衰与兴进行对比、反思、借鉴、辨析,探究历史对现实的启示,正视云南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以图找寻到加速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方”,实现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云南跨越发展。

  反思计划经济体制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云南“五朵金花”,其衰落有多种因素,既有改革不到位、企业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产业不配套、技术工艺更新改造不到位的因素。青岛工业的“五朵金花”现象,则是政府和企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合力推动,不断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虽然云南与青岛两地发展的区位差异、条件差异客观存在,但产业兴与衰的根本和关键还在于是否与时俱进紧扣市场脉络和民生需求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转型升级,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时至今日,青岛“五朵金花”转型升级之路仍未停止,海尔的海外并购、海信的技术立企、青啤的战略扩张、双星的产业整合、澳柯玛的创新思维,都给予人们更多的期待。而正是依托“五朵金花”建立起来的企业群体,奠定了青岛品牌之都的雏形,青岛的品牌制造业以及青岛制造业聚集的资金、品牌、人才优势,依旧是岛城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反观我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产业结构的骨干天平逐步向资源型产业倾斜,非资源类产业产品种类递减,产能下降。工业在云南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主导作用呈递减态势,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是造成我省GDP在全国位次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结构来看,云南经济过于依赖烟草产业,以原材料为主的矿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重化工过重带来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持续上升,产业发展与拉动省内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青岛、云南两地工业“五朵金花”命运的迥异,为当地产业经济带来的正负能量可以看出,企业是产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企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我省发展的差距在产业,难点在产业,根本出路也在产业,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已成为摆在今天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以镜为鉴 “带头大哥”形成“热岛

  2008年至2011年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转移,同时有向周边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转移的趋势,这便是全球第4次产业转移。

  在这次“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业转移大潮中,中西部的河南、重庆、四川等省市纷纷抓住时机,趁势引进产业集群中的“第一粒种子”,使其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热岛效应,长出“产业森林”,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经济新引擎。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被称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远的不说,且看一个富士康“种子”的进入,很快就在当地长出了一片森林。2010年8月,一个规划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计划用工30万人的富士康工业园在河南开建。今天,围绕着富士康,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正在形成一个“热岛”。富士康不但吸引了5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落地河南,而且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的河南,在2011年省内转移却“意外”地超过了省外输出,农民工省内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其中约24万人是由省外转移回来。

  而在重庆,惠普、宏基与华硕等“种子”厂商的落地使得本市的经济发展质变。得益于产业转移,重庆、四川与陕西等省份2010年以来GDP增速连续高于13%,贵州则以14.5%的增速领跑全国。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世界上每隔20年,就有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得益于亚洲四小龙向中国沿海的第3次产业转移,才使后者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全球加工工厂。

  云南呢?虽然近年来全省产业发展持续发力,新政策、新举措、新突破有目共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可圈可点,但遗憾的是,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以同为中西部的这些省份为“镜子”,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沿边开放末梢变前沿、新的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应该成为云南的不二选择。但在求发展的同时,须竭力避免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既利当前更惠长远、既利企业又惠民生的新路,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以势备变 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只有善于总结反思,认真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能扬长避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新天地,才能趋利避害,找到我省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上兵之谋”。

  当前,世界各国都以创新驱动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振经济的灵丹妙药。从美国 “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到欧盟绿色技术的率先发展,再到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提升本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产业发展又一次面临转型升级的关口,如何抢抓机遇,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云南不能再一次在产业转移的面前“望洋兴叹”,云南也不能又一次错失“五朵金花”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那把梯子,要发展些什么?怎样发展?

  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从“一二三”结构到“二三一”结构,再到“三二一”结构的转变,从要素聚集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从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从原料型、粗放型产业向精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体现的都是产业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演进的过程。

  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因此,创新驱动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制造业应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必选项,这不但因为它们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而且还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是少有的对资本、技术与人力需求都很旺盛的行业。也正如此,它们对投资、技术进步、就业的拉动效果极为明显。

  如果说,产业环境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区位选择,那么,产业集群优势将超越其他因素,成为吸引资金投向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云南应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头戏,以全球眼光瞄准产业链高端,提升装备水平,以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方向,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构云南经济版图。

  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云南要着力打造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5个万亿元“大产业”,这是推动我省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大谋略、大思路、大创新、大举措、大突破。虽然,云南“五朵金花”已成为过去时,但是,我们相信随着5个万亿元“大产业”鸿业远图的构建,彩云之南必将涌现出更多美丽的“金花”。(记者 李莎)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