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藏 走出云南特色的藏区发展之路

23.11.2015  13:32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以来,我省藏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走出云南特色的藏区发展之路
  初冬的香格里拉大地寒意袭人,各大景区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丽江—香格里拉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充满生机与希望。这些繁荣发展的景象,是整个云南藏区快速发展、和谐安宁可喜局面的一个缩影。
云南藏区主要指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怒江、大理等州市也有部分藏族群众聚居。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稳藏兴藏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旗帜鲜明反分裂,汇集力量聚人心,持之以恒抓基础,我省藏区取得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大幅改善、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显著成绩,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好、最和谐稳定的藏区之一。
  高位谋划 长期建藏 努力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藏区工作,切实加强对藏区工作的统筹领导,把推进藏区发展稳定作为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省委成立藏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省委常委会常议、常抓,省委藏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落实,各部门担当尽责的藏区工作机制。
我省先后出台推进藏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规划和配套措施,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财政补助,加大各项公共财政补贴力度,对迪庆州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其他地区,使迪庆州年人均可用财力保持全省前列。
藏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香格里拉机场改扩建、丽香铁路、丽香高速公路、小中甸水利枢纽等一批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带动性强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落地见效,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藏区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同时,将丽江、怒江、大理等州(市)涉藏乡镇纳入帮扶范围,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有力推动这些州市的藏族聚居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藏区工作的意见,由昆明、曲靖、玉溪3市分别结对帮扶迪庆州3县(市),20余家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在迪庆州开展定点帮扶。国家将迪庆州纳入全国对口援藏受援范围,上海市建立健全对口支援相关工作机制,“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亿余元。
  在省委、省政府各项有力措施的保障和推动下,2010年至2014年,迪庆州地区生产总值由77.1亿元增加到147.2亿元,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5.97亿元增长到14.5亿元,年均增长2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996元增加到25020元,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347元增加到5865元,年均增长16.6%。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16个州市中保持前列。
富民兴藏 凝聚人心 切实促进藏区民生改善
  我省藏区依托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把自身优势逐步转变为发展优势,一批产业化项目和基地相继建成,为藏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迪庆州已初步形成旅游、生物、水电、矿产4个特色支柱产业。在旅游产业方面,普达措国家公园进入国家5A级景区行列,2010年至2014年,旅游总人数由603万人次增长到14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1.6亿元增长到129.6亿元。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物产业,从规模速度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集约增长转变,青稞、葡萄、中药材、核桃、牦牛、藏香猪、尼西鸡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生物产业总产值从22.7亿元增长到38亿元。水电产业稳步发展,装机容量从85.6万千瓦增加到128.3万千瓦。矿产业逐步向深加工型发展,加工能力和生产效益稳步上升。
  云南藏区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迪庆州全境属限制开发区域。在加快藏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重要湿地治理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藏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改善。
同时,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国家“十二五”期间支持云南藏区惠民工程的落实,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民生工程”推进“民心工程”: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等教育惠民政策,投入教育项目建设资金25亿多元,藏区基础教育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5万多名农牧民子女从中受益。累计增加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7.1%,藏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千方百计扩大各族群众就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实现再就业4万余人,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参合实现制度全覆盖,初步构建起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着力推进整乡、整村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搬迁,贫困人口由2010年末的19.9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11.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3.7%下降到36.4%。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13122套,受益群众11万余人。
依法治藏 夯实基础 有力维护藏区长治久安
  我省坚持把依法治藏作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强大武器,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党的建设,实现“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一旦发生问题能及时妥善处置”,为维护藏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藏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进。颁布实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规,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月(9月)、进步节(9月12日)。把迪庆州作为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首批试点州市,实施“31211”工程,共创建49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000个民族团结示范户,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办)都创建了省级示范村(社区)。
  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出台《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制定20余项藏传佛教事务管理规章。出台政策保障宗教团体经费和教职人员合理待遇,全面实现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动态管理,赢得僧尼和群众广泛赞誉。建立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和统战宗教部门干部直接联系寺庙、活佛和代表人士制度,加强云南佛学院藏传佛教分院建设,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代表人士。全面推进和谐寺庙创建活动,3座藏传佛教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被表彰为首批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松赞林寺被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全国首批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0座先进寺庙、20个先进集体和30位先进僧尼受到省级表彰。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构建巩固常态维稳和应急管控相结合的维稳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治安联防工作网络,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体系。始终保持对分裂破坏活动和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安定团结,增强藏区群众的安全感,迪庆州在全省社会治安、社会安全感综合满意率评价中名列前茅。
  境外藏胞爱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做好境外藏胞联络交友工作,周到细致接待境外藏胞及其亲属,不断增强境外藏胞对祖国的认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壮大爱国力量。在全国友协和境外友好藏胞共同支持下,原香格里拉县与瑞士阿罗萨市签署友好城市协议,成为首个与欧洲城镇缔结友城关系的藏区县(市)。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优化村级组织设置,完成189个村(社区)党总支活动场所、637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藏区基层党组织基本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章理事,成为带领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开展“党旗飘飘亮身份”行动,农牧民党员户户挂党旗、亮身份,发挥引领作用。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组织“挂包帮”“转走访”工作,13478名各级领导干部到村到户访贫问苦,实施精准扶贫。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的5年,是云南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5年,是藏区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实最多的5年,是藏区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与达赖集团深入斗争的5年,也是藏区走向持续和谐稳定的5年。今天的迪庆州及其他涉藏地区,路畅了、房新了、村美了,山更绿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和谐了,干部精神振奋、群众安居乐业。一个更加开放发展、团结和谐、繁荣稳定的藏区正展现在人们面前。5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央西藏工作的战略决策、重大方针、政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是坚决有力的,藏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奋发有为、值得信赖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中央治藏方略在云南藏区取得了重要成功,结出了丰硕成果。
  当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号角,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做好新的历史阶段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明确了坐标、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随着党的治藏方略在云南藏区的深入贯彻落实,随着省委、省政府藏区工作新部署、新举措的出台实施,云南藏区必将加快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藏区,如期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时代特征的藏区发展之路。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