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规矩”
假期,建议家长陪孩子多亲近大自然。记者张捷/摄
幼儿园娃娃提前“上”小学 专家: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有害无益
小皓今年9月将上一年级了,小皓妈妈最近帮小皓报名了识字班与算数班,接触“小学化”教育,希望小皓从小就“不输在起跑线”。说起报班的初衷,小皓妈妈很是无奈,与小皓同幼儿园的很多孩子都报了班,就怕孩子比别人差一等。
现状▲▲
幼儿园开班成普遍现象
暑期正当时,记者走访了很多培训机构后发现,幼小衔接班、算数班、识字一千班等报名火爆,原本该是幼儿“快乐玩耍”的暑假,却变成很多家长为孩子“充电”的时期。某培训机构幼儿部负责人表示,每年暑假一到,很多家长为幼儿选择最多的都是识字和算数班。
“让你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让你的孩子学到更多。”记者在某民办幼儿园的招生告示上,看到这样的广告语。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部分公办幼儿园,为增加与其他幼儿园更强的竞争力,普遍开设了“幼小衔接班”、“学前专业班”、“特长班”等,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已成为常态。滇池路某双语幼儿园还开设了剑桥少儿英语、拼音识字、超级心算、幼小衔接等十多门课程。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的李玉梅说。
“学前教育小学化,简单地说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将幼儿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进行小学化教学。”李玉梅对学前教育“小学化”这样解释。
目前,对于学前教育小学化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对学习内容开始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明确的教学目标。
声音▲▲
学早了会让孩子厌学
有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幼儿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强制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某公办幼儿园李园长一直给本园幼儿家长提醒:幼儿不能“小学化”。多年坚持下来,效果还不错,很多家长都树立了“玩耍就是幼儿最好的学习”的思想。她表示,教育大纲规定幼儿早期教育达到的目标为“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欢度幸福童年”。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感兴趣的时候就强行让他们学,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开始厌倦,提早学习会挫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幼儿园中,我们都会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设置不同的游戏活动。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一天都在玩,什么都没学到。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就会问今天学什么了,孩子回答不上来,家长就会觉得这一天浪费了。”李园长说,实际上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活动和各种游戏都是对他们某种能力的一种培养。“我们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的设定都是有针对性与意义的。”
建议▲▲
多还一点快乐时光给孩子
随着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少教育专家已经注意到幼儿小学化后的隐患。“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李玉梅表示,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不仅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更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幼儿园这种“超前教育”不仅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阻碍了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努力。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是重复型教育,不仅会对孩子正式上课时产生“已经学过”而不好好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有损孩子心理健康,至少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李玉梅分析。
对于培训机构幼儿培训班的火爆,李玉梅建议应加大宣传,普及幼儿科学教育,让家长们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学前教育,而不是看孩子究竟能够学会多少字词,也不是看孩子能够写几十个还是几百个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而是帮助儿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昆明日报 记者吕文康)
别让孩子闲出一身坏习惯
专家支招: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规矩”
假期对孩子来讲,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家长们却多少有些小焦虑。因为在假期里,孩子们容易生出一些坏习惯,这着实令父母头痛。从事亲子关系研究多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亦军建议,不要等假期过后再来费劲纠正,而应该防患于未然。
坏习惯:整天睡懒觉
支招:固定起床时间
“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玉儿妈妈抱怨道,她更担心的是,等假期结束,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但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被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玉儿今年上5年级,跟她类似情况的小朋友并不少见。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