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害虫防控”岗位专家到普洱版纳等地调研

16.05.2016  04:35

2016年5月4-8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害虫防控”岗位专家谌爱东研究员与南京农业大学稻飞虱专家翟保平教授一行4人深入普洱、孟连、勐海等稻区开展水稻稻飞虱等发生情况实查工作,同时对体系普洱、勐海试验站的前期试验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全面了解两个试验站所承担的防治指标试验和“农药减量”试验示范工作情况。

当前水稻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螟虫和其它害虫偶发。思茅、孟连、西盟、勐海早稻及中稻区,白背飞虱已迁入定殖,并在水稻上危害,普洱南屏镇田间虫量最高可达到7000/百丛以上;孟连当前虫量在2000头/百丛以上;西盟县虫量达5000头/百丛,已施用吡虫啉混剂防治的田块平均虫量2000头/百丛左右;勐海县勐遮镇约600头/百丛左右。田间白背飞虱以低龄若虫为主,雌虫占成虫总量的70%,西盟、勐海可查见短翅型成虫,表现为迁入虫源和第2代虫源并存的现象。

当前正是西南部早稻拨节孕穗,中稻返青分蘖期,大量白背飞虱虫源存在,因此,岗位专家建议:

1、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稻苗抗害能力。

2、做好虫情监测工作,密切注意田间虫情变化。特别是大面种植优质稻的区域,防控宣传及防治培训工作一定做到位。若出现突发

害虫灾害,及时通报植保部门和当地政府,本岗位也将提供技术支持。

3、针对害虫连片发生区域,各试验站应争取当地植保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及时配备对口药剂,启用专业机防队进行统防联防,控制虫灾,确保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4、根据田间虫口比例,选择适宜防治药剂:低龄虫虫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以选用碱类吡虫啉、噻虫嗪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的噻嗪酮防效较好;成虫和高龄虫比例较大的区域,建议选用吡啶杂环类吡蚜酮等。

                        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害虫岗位”专家   谌爱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