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经济真的来了吗

26.02.2016  14:34

□  胡立彪

在刚刚召开的2016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六届年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被问到对供给侧改革的看法时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改变自己适应别人。整个生产制造业要从过去的B2C模式向C2B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典型表现就是按需定制。

虽然马云把定制与供给侧改革联系起来,显得应景且高大上,但未来市场走向定制经济,并不是他首先预测到的。早在2010年美国学界曾预测的“改变未来十大科技”中,“个性定制”被排在首位。这个判断与马云的预测基础相同,都来自于市场的变化趋势。两个因素导致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出现差异:一是消费者分化,二是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价值判断出现差别。迎合消费者的商家必须在个性化上倾注心思满足其需求。这就是马云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

事实上,“定制”这个词及对应的商业活动,并非现在才有,而是早在千年前的农业社会就已经出现了。现在讲定制经济,是否是一种经济的倒退?当然不是。过去的定制活动与现在讲的定制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农业社会的定制是手工业制作的典型形式,这种定制不是建立在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现在人们追捧的那些古人留下来的玉器、瓷器、木器等手工艺品,在过去只不过是日常用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高级定制而已。

当然,现在讲的定制与农业社会的定制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如果从享有定制的主流群体特征来看,农业社会中的定制是定制经济的初级阶段。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定制经济并没有消失,只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标准化商品、消费品数量巨大,很快将定制品淹没,使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视线。被工业化产品淹没的,还有消费者本人。他们不再具有“”的选择权,只能在已“”的产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

正如学者所言,工业化生产为企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却扼杀了人类作为消费主体的根本宗旨。工业化的历史进步及其贡献,掩盖了它的负面作用。在工业化社会走过的200多年里,商品都从车间流水线出来,千品一面。人们接受这样的商品,定制成为被遗忘的奢侈梦想。如今这一切又要改变了,定制正从底层复活,从边缘迈步走向社会中心。

定制经济的复活与兴盛需要4个条件:一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社会产品相对丰富,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二是信息化产业发达,可以提供需求方和供应方在线交流与零距离协商;三是人类自由消费意识觉醒,崇尚个性化;四是物流配送、银行支付、商业信用等体系完备。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而且时装定制、珠宝定制、家电定制乃至教育定制,正在逐渐普及,因此可以预言,定制经济就要接过接力棒,开始向前奔跑了。

不过,定制经济想要在中国快速发展,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定制经济和定制文化的理解还较为粗浅,参与定制的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定制经济的实践上也存在问题,其中最显著而严重的问题是,将定制理解为“非标生产”。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并非是对客户要求无原则的妥协。而科学的定制,应该是运用标准化的规格组合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未来中国定制行业的方向应该是“非标中的标准生产”。

就目前情况看,要求所有企业都进行标准化定制是不现实的,真正能够把这事做好的,还得看那些有规模的大企业,它们要是带好了头,后面的路就好走了。《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er/112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