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以人为本”构建非遗保护新路径

24.11.2015  18:11

乌铜走银传承人金永才在指导徒弟。供图

    全省县区中第一家出台《官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编辑出版全省第一本县区非遗名录——《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成全省第一家非遗传习馆,全省第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全省第一个由县区主办的“全国非遗联展”……这诸多的“第一”,正是官渡区非遗保护的新探索、新尝试。目前,官渡区已建成3个中心、4家非遗传习馆、2家非遗博物馆,编印4本非遗书籍,主办5届“全国非遗联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项目27项、传承人15名,区级非遗项目15项、传承人24名。

    2006年,当非遗普查工作人员敲响金永才家的大门时,年过半百的他正在院子里对着自己的“宝贝”敲敲打打,这一次他没有再躲开,“年纪也大了,我要是还这么藏下去,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门外的人不谋而合。

    作为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DNA,而人无疑是其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4月,官渡区文体旅游局“创建传统文化人才管理机制”项目在全区党建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奖,并正式立项。通过保护人、培养人,再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传承、弘扬、发展,官渡区非遗保护工作正在开辟一条“以人为本”的新路径。

     保护——让传承人榜上有名

    机制——让非遗保护生根开花

    说起官渡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历史,金永才的出场还有一段曲折的小故事。

    1995年,云南省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这是非遗普查的前身。当时将这一消息告诉金永才的是村里的干部,但在传达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差错。村干部把“普查”说成了“调查”。

    一听政府要来调查自己,金永才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在他当时的认知中,自己做的这些东西,在解放初还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虽然现在改革开放了,但还是不“保险”。把自己做的“宝贝”和工具藏了个严严实实后,面对找上门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金永才一口咬定“没这回事”。就这样,人们对乌铜走银的认识推迟了11年。

    “再比如我们官渡区独有的阿乌,也是在一次民族歌舞表演中才被发现的。”官渡区文化馆研究员王刚表示,在当时,多数非遗传承人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性。因此,要开展非遗保护,尽快摸清家底,给传承人一个“名分”非常必要。

    从2005年开始,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官渡区政府连续公布了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市级27项、区级15项。2010年12月,经过官渡区文化工作者3年多的实地调查、收集整理等前期工作,图文并茂的《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出版发行,成为全省第一本由县区推出的非遗名录。该《名录》收录了民间绘画剪纸、阿乌、滇剧、龙狮彩扎、跑马节、土主庙会、传承人等内容65项。

    《名录》诞生的背后,是制度的有力保障。2009年8月,官渡区率先在全省县区中出台《官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而在此次官渡区文体旅游局的“创建传统文化人才管理机制”项目中,这一制度被再次强化。

    “除了已完成文本工作的《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外,我们还将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库。”官渡区文体旅游局党委书记梁山介绍,人才库在全面掌握全区传统文化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还将采用录音、录像和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系统、全面地保留传承人及其技艺信息,并建档保存。

     弘扬——展示平台不断扩大

    培育——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几十年前,昆明的各大茶馆是金永才推销产品的“主战场”,虽然自己一年做不了几样,但一年也卖不了几样,所以收徒弟就成了一件没必要的事情。用老金的话来说,自己都不能用这门手艺养活自己,那还教给别人干什么呢?

    然而,老金的这一想法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以后有了改变。2009年,老金用家里的拆迁补偿款在官渡古镇开了店,并于次年成立了云南省首家非遗传习馆。从此,乌铜走银这项与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的技艺,开始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而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今,老金已陆续收了12名弟子,乌铜走银这项工艺开始开枝散叶。

    “我们在把这些文化、记忆保护好了以后,同样还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和政府都有义务。”官渡区文体旅游局局长海志强介绍,在乌铜走银传习馆受到广泛关注后,官渡区开始总结经验,鼓励有条件的非遗传承人结合自身特点开办非遗传习馆,并在房租、水电费、传承培训等方面给予补助。

    在政府的政策主导下,滇剧花灯、官渡饵块、滇派内画传习馆陆续成立。2012年,官渡区在全省县区中率先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全年向市民免费开放。基地建有官渡民俗博物馆、官渡民间绘画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中心和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以非遗传承基地为平台,官渡区形成了一个集培训、体验、展会、交流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展示新格局。其中,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全国非遗联展”发展最为迅速。“第一届的时候,只有40多个项目参展,但到今年已经是我们说的‘百县百艺’了。”说起联展,滇派内画传承人孙鸿雁笑得合不拢嘴,每次参展,她的作品总是被抢购一空,其中不少远销海外。

    “弘扬非遗文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社会上认识、欣赏这些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之后,非遗就有了出路。”海志强介绍,根据官渡区、空港经济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任务落实相关工作安排。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培训班”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子君小学为例,2010年9月至今在子君小学、子君社区开展每周一个课时的“阿乌”制作与演奏传承课以来,已有600多名学生学会制作并简单吹奏“阿乌”,目前在校学习“阿乌”制作和吹奏的学生仍有80多人。

     发展——让非遗文化与时俱进

    创新——创建传统文化人才管理机制

    官渡区特有的民间乐器“阿乌”,因其能发出鸟类或兽类求偶时的叫声,用于诱捕猎物,后发展为求雨使用的祭礼乐器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云南最古老、保留最完整,又独具特色的泥制乐器之一。现在“阿乌”主要用于民族舞蹈伴奏,非遗传承人李利春介绍:“阿乌原来只有三个孔,只能吹三个音,现在经过改良后,有1个吹孔、8个音孔,音域更广,非常有表现力、穿透力,民乐和流行音乐都可以吹奏。”在传承人李利春看来,是创新赋予了阿乌更强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现在需要抢救、保护,其中部分原因是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要发展得更好,就要赶紧跟上来。”梁山介绍,在此次“创建传统文化人才管理机制”项目中,将建立官渡区传统文化项目创新和优秀作品评奖制度,鼓励传承人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主动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在官渡古镇老街95号,金永才的百余平米店铺内陈列着他数十年来的乌铜走银作品,从烟嘴到鼎,大大小小琳琅满目,价格也从几百到几十万元不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老金近几年新“”出来的。

    “这几年花了不少心思研究新的款式,也尝试着将现代的时尚元素融入作品中。”老金说,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炼铜设备的更新,现代风机的运用让熔炉的温度有了很大提升,这让制作大型的乌铜走银工艺品成为了现实。2012年,老金的公司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

    传统技艺的创新,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而销售产品,也是为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自身的生产中,这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性保护。”在海志强看来,当时将传习馆规划在官渡古镇,并不仅是为了营造古镇的氛围,更是为了让非遗搭上旅游这趟“顺风车”,实现“自我造血”。

    这几年,虽然老金还是会在深夜来到熔炉前,根据月光和火光来加料炼铜,但他已经带着他的“宝贝”走遍了世界各地,现在他想的是,聘请专业的销售、设计团队,力争在5年的时间里,让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一个亿。

    老金说,是9年前的敲门声,改变了他的生活。(昆明日报 记者邓磊 通讯员单松松)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