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季 滇西鸟道又现夺命捕鸟人

17.11.2015  09:20

执法人员对餐馆进行检查

森林公安夜间巡查

    深秋的洱源鸟吊山,入夜后,山中亮起诡异的点点火光。路人并不知道,这火光正是成千上万由此而过的候鸟的夺命咒。一夜悲鸣后,天亮时分,余烬未熄的火塘旁,残留一地羽毛。

    是谁点起这夺命的篝火?

    鸟吊山是云岭山脉罗坪山主峰,位于洱源县凤羽坝子的西部。“鸟吊”、“凤羽”,这里的地名不少都有鸟的影子,因为这里正处滇西大鸟道上。每年入秋后,大量候鸟从这里翩翩南迁。然而,再度猖獗起来的捕鸟现象让它们的旅途变得异常凶险。

     痛 火塘四周遍地羽毛

    记者从洱源到炼铁乡公路的鸟吊山垭口,爬上南坡,就看见了一个个刚灭不久的火塘。有用木材做燃料的,除了炭灰,还能看到未燃尽的木头;有用废弃轮胎做燃料的,除了焦黑的土地,还剩着一堆缠绕在一起的金属丝。在火塘的四周,是遍地的大小羽毛。

    篝火,就是捕鸟人的诱饵。他们随身携带一根长长的竹竿,趁候鸟夜间迁徙,点起篝火。当候鸟在漆黑的夜里看到亮光,就会寻光飞来,捕鸟人便借机用竹竿将它们打下来。

    还有的捕鸟人用强光电筒诱捕——迎着光线支上一张网,候鸟一飞过来就扑到网上下不来。

    一个驾驶员曾向记者透露,有一次,他的几个朋友趁着夜色去鸟吊山捕鸟,他给那几个朋友提供了四只旧轮胎。那几人一边用旧轮胎烧篝火,一边在旁边饮酒,等待候鸟送上门来。碰上森林公安上山巡查,他们远远就能看见公路上的车灯亮,立即扑灭篝火躲起来。

    难 夜间抓捕难度很大

    秋天南迁,春天回家,候鸟们年复一年地迁徙着,生生不息。而这场旅行从古至今,都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明一统志》中记载:“相传蒙氏时,有凤殉于此。每岁八九月,百鸟咸集哀鸣,土人乘夜色举火张罗之,多得异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鸟吊山上夜间燃篝火捕鸟的现象曾一度被杜绝。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民间认为食用野生鸟类能大补的错误观念,加之监管上的漏洞,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在洱源县罗坪鸟吊山候鸟迁徙保护观察站值守的63岁白族大爷李世雄告诉记者,这两年生态越来越好,山绿了、水清了,鸟儿也在逐渐增多。但令他担忧的是,一些来旅游,或是外出打工回乡的年轻人,因为好奇来打鸟。他们不像从前用烂轮胎、柴火、布网简单烧火了,而是带强光电筒,开小农机、用网罩、拿棍棒……

    洱源县森林公安局局长苏政介绍,不法分子大都是夜间捕鸟,巡查人员抓捕时段分两个时段:深夜11时左右上山巡逻,那时多数捕鸟人在上山的路上,此时多以劝阻和教育处理;凌晨4时左右,在下山的路口堵卡查缉,抓获赃物进行行政处罚。有些不法分子隐藏在山顶或斜坡上,现场抓获难度大,他们只能进行围堵。今年10月29日,凤羽村民杨某某等4人在大唐风电场附近非法打鸟,执法人员发现后前去抓捕,由于4人在坡陡,执法人员刚要靠近,他们便关闭光源藏起来。执法人员蹲守3小时后,终于等到他们下来开车,在路上将其截获,现场缴获网具、电筒和打获的鸟两只。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