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黎明:扎根“吸毒村”9年 劝诫91人断毒瘾
当记者进到法帕村村民罕波红玉家时,他正在编竹篓,这样的竹篓每个能卖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罕波红玉告诉记者:“这样的日子很幸福。”而在2010年以前,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在2005年孟黎明来法帕村之前,毒品像病毒一样侵蚀着这个边境村寨。经过9年的整治,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成为“无毒村小组”,像罕波红玉这样成功戒毒的村民多达91人。
学说傣族话
一米七的个子,平头、肤色黝黑,一身警服的孟黎明看起来格外精神。从2005年3月进驻法帕村开展禁毒防艾工作以来,至今已有9年多了。
法帕村位于德宏州芒市风平镇,一个毗邻中缅“金三角”的小村寨。在这个汉、傣聚居的边境村寨,贫困、落后和自我封闭,尤其是毒品的危害使得这里的村民对外来人员,特别是对警察天生具有一种防范和排斥的思想,这让初来乍到的孟黎明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回,我和战友开的警车在村子里熄火了,本想下车寻求帮助,没想到一下车就有砖块和石头飞过来,警车的玻璃全被砸碎了,还听见有人叫着‘把这些多管闲事的人赶出村’。”回忆起最初到法帕村的情景,孟黎明笑着摇了摇头。
面对这样的困境,孟黎明尝试着寻找突破口。“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先赢得村民的信任,以后才能开展工作。”
孟黎明是汉族,而在这个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里,说好傣族话,是与村民建立沟通的第一步。“当时村民之间很多都是用傣族话交流,有些人甚至听不懂汉话。”
于是,孟黎明制订了一套学习计划,他开始向村里的一些老人请教,坚持每天学一句傣话。从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开始,再到慢慢熟练和学习,现在的孟黎明已经能用流利的傣话与村民交流。
解决了语言问题,孟黎明开始想各种方法“拉拢”老百姓。孟黎明自己设计制作了“心连心联系卡”,他把自己的姓名、联络方式发到每户农户家中。找各种机会和村民见面,一次不让进门,就去二次、三次。慢慢地,拒绝少了,孟黎明开始和老百姓一起吃住、一起劳作。
对毒品深恶痛绝
法帕村毗邻“金三角”,9年前,仅在册的吸毒人员就有114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时达到45人,贩毒、偷盗、抢劫等案件频发。
“我一定要让法帕村村民彻底远离毒品。”7年前,孟黎明立下这样的誓言。
毒品对孟黎明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毒品,他童年的小伙伴丢了性命。从那时起,他就对毒品深恶痛绝。
孟黎明的隔壁邻居家有个儿子,因为是独生子,特别受家里人的溺爱,在孟黎明的印象里,他从小就比较调皮,从初中就开始抽烟喝酒。后来,还染上了毒瘾。
“我父亲也是军人,平时管我就比较严,知道邻居家孩子吸毒,就再也不准我和他在一起玩。”孟黎明说,虽然父亲明令禁止,可毕竟是从小长大的情谊,两人还是常偷偷聚在一起。
“我当时如果好好劝他,也许他就不会死。”吸毒仅3年,这名邻居小伙伴就去世了,这让孟黎明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毒品的可怕。“当时年轻人死了是不准葬在寨子里的,只能草草埋在乱坟岗,后来听说他的坟都被人挖了。”这些消息带给孟黎明很大的冲击。所以,看到法帕村这么多吸毒人员时,他下定决心要让这个村子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