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满口网络语言 家长老师一头雾水

09.10.2014  09:42

     专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语言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

    “你妹”、“哇擦”、“肿么了”……提起这些词语,王女士感到一头雾水。不过她发现这些词语却时常出现在12岁儿子的微信朋友圈里。王女士和几位家长交流后才得知,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了孩子们沟通的时髦方式。而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这些网络语言更是层出不穷,不少老师表示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谜。

    对于这种现象,多数家长和老师显得很忧虑。有专家认为,虽然有的网络语言显得格调不高,但是有的词汇也体现了孩子的幽默智慧,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能一味抹杀。

     家长:越来越听不懂孩子说的话

    “真是搞不懂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把网络语言挂在嘴边。”刘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6年级,可是她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和女儿交流时,对方时不时会冒出“”、“童鞋”、“坑爹”这样的词语,这让她觉得挺别扭。刘女士说,平时只允许孩子周末上网,没想到她还是学会了这么多网络语言。“我让女儿好好说话,她反而还取笑我落伍了。”提起此事,刘女士显得很无奈。

    张先生的儿子今年14岁,上初三,他发现儿子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很多话自己都听不懂。“最近班上有个同学真的很逗逼。”比如这句话他就听得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逗逼”其实是个贬义词。他觉得儿子平时不喜欢跟父母交流,每天不是玩电脑就是玩手机,他越来越听不懂儿子说的话。最令他担心的是,儿子说的有些词语听起来有些不舒服,但是儿子却认为这只是一种玩笑,没必要大惊小怪。

    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家长们普遍认为不值得提倡,尤其是不应该在作文等形式的写作过程中出现。

     老师:改作文像在猜谜语

    “我专门要求过学生,在作文中不准出现网络词语。”初中语文教师林老师说,在一些作文中,有的常用语都被“网络化”了。她发现学生喜欢使用戏谑化、游戏化、非语法化的语言,他们常常把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混杂在一起使用,在一篇800字的作文中,总会冷不丁地冒出两三个网络词语,虽然都能看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她认为写作文和日常交流是两回事,虽然平时不反对学生这么说话,但是写作文一定要严谨,要用规范的汉语。

    还有的语文老师甚至直言,有时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谜语,有的词汇如果不上网查一查,根本就看不懂。

    据了解,目前的中、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老师们认为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对网络语言含义不是十分明确,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果考生确实能够把握一个词语的含义、用法,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可一旦使用偏差,反而适得其反。

     学生:网络语言幽默诙谐

    “因为经常玩微博、微信嘛,一个热词出来后网络到处都是。有时候觉得有趣自然而然就说着玩了,有些词语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具体含义。” 刚上初二的小王认为,现在使用网络语言很正常,如果平时说话很严谨,和同学交流时反而会显得不太亲切。

    记者登录几个校园论坛发现,屏幕上密密麻麻几乎全是网络语言,比如“晕倒”、 “酱紫”、“恐龙”、“BF”、“748”等词语 。记者随机询问了30名中学生,其中有26人表示使用过不文明的网络语言骂人。但是多数学生仍认为,这也是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来玩笑的一种方法。

    “毕竟网络语言幽默诙谐,富有感情,能表现出年轻人之间的认同感,只要不是不文明用语,出现在作文中也不应该被完全否定。”一名学生如是说。

     专家:不提倡、不杜绝 加强引导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交往圈子里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云南师范大学王老师认为,对于网络语言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其中相当一部分词语可以更加准确地概括当下一个时期的某些新生事物。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很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所以,家长和老师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应该是不提倡、不杜绝。

    对于网络语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频繁使用的现象,心理咨询师朱慧英认为,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有的网络语言显得格调不高。但是有的语言也体现了孩子的幽默智慧,有利于增强孩子间的人际交往,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既要尊重和了解孩子的个性及叛逆心态,也应该加强引导,促使他们使用规范汉字。(记者李晨晨)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