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和谐曲 昆明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14.12.2018  09:53

昆明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图为春城小学开展中国少年先锋队礼仪教学活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

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民生改善史。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改革活力充分迸发,民生投入逐年增加,民生政策越来越好,民生举措越来越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平安昆明建设持续深化,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望昆明改革开放40年历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努力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衣食住行

开启百姓幸福之门

昆明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图为嵩明小街村居民首次领取养老金。

一本民生账本,放在为政者心头;一串民生硕果,映在百姓笑脸上。

摊开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各种账本,63岁的王顺庭指着上面的数字,兴致勃勃地回忆着:每月收入多少钱,要开支多少钱,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就。”王顺庭说,上世纪70年代,他和爱人的收入加起来一个月也就85元,上世纪90年代也不过五六百元,现在每月他能拿到4200多元退休工资。

这,只是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个小小的民生缩影。

为了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出台落实城乡居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日子富起来,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那时的衣服以蓝、黑、灰、绿为主色调,款式单一,很多家庭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40年后的今天,服装商城鳞次栉比,网购平台方便快捷,服装品牌不胜枚举,色彩和款式琳琅满目,让我们在穿的方面逐渐有了时尚、美丽、舒适、个性等更高的追求。

在“”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加之食物产品南来北往、内外交流,昆明市场上的食物品种日益丰富,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食物不仅是为了充饥和维持生存,更多是为了享受、健康和养生。

在“”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普通居民家庭人口多、住宅面积小,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是常见的生活状况。如今昆明人均住宅面积不断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3.96平方米,而1978年仅为3.36平方米。此外,昆明采取政府统建、政企共建、委托代建、购买商品房等多种方式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并通过各类棚户区改造、租赁补贴、经适房等补充方式,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45万套,投入各级补助资金共计38亿元,不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和覆盖面。

在“”方面,改革开放前,出门主要靠走,能代替步行的基本只有数量稀少的自行车。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出行方式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从公交到地铁、高铁、飞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交通工具,现在都已成了“家常便饭”。

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质量,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提升。

教育优先

筑就通往幸福之路

出路在教育。”教育是攸关国运家运的百年大计,是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

2016年7月,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即坚持规划建设优先安排、坚持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坚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的“三个优先”。

同年9月21日,昆明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教育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随后,《昆明市新建扩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发布,有效解决了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昆明在全省率先出台教育扶贫、教育国际化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量扩优,内培外引,在较短时间、通过较快速度,高起点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按照“主城提品质、新区建优质、郊县提质量、全市补短板”的工作思路,昆明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在农村地区,按照就近入学、“两集中”的原则,合理收缩村小和教学点;合理配置初中学校,使初中学校校均规模达1000人以上;主城内,按照国家城市学校建设标准,对城市学校进行达标改造、整合重组或新(迁)建,旧城改造形成的人口聚增区,原有学校同步扩建,盲点区域按照人口规模同步新建,配足应有教育资源。

此外,积极鼓励名校到呈贡新区和老城区边缘区域开办分校,引入省内外名校联合举办一批优质学校。按照老城区城市功能做“减法”、学校品质做“加法”的原则,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向职教园区和产业园区搬迁,高校向呈贡新区疏解,增强郊县区中小学校吸引力。安宁、嵩明两个职教基地入驻学校25所,在校学生达16.4万人。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先后从省外引进清华附中、北京八十中、湖北黄冈中学、青苗学校等14所名校来昆合作办学;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近几年新增优质学位5.8万余个,先后引进省外名师59名、省外名校长13名,组建市级名师工作室33个……

昆明在教育发展上以“大手笔”力争实现“大突破”,不断增加优质教育学位,一次次刷新在教育领域的成绩单,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更多名师走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入偏远地区。

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医疗卫生

护航百姓幸福之舟

健康是幸福之本。医疗卫生,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

东川区铜都街道岩脚村委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有华就是昆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受益者。

30年前,王有华的妻子难产大出血,他们借遍了亲戚朋友,还把家里的大牲口卖了才付清住院费。2017年,他的妻子不慎从高处跌落,住院治疗20多天,医疗费用总计9.8万余元。这笔费用里,基本医疗基金(医保)支付了4.8万余元,大病保险基金支付了1.7万余元,个人支付约3.2万元。出院后,按照《东川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门诊和住院个人医疗费用救助实施细则》,区健康扶贫办为他们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再报销了约2.4万元。最后,王有华支付了约8000元,实际报销比例约91%。

亲人前后两次住院的经历,让王有华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就医的变化。

一枝一叶总关情。改革开放40年来,昆明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设备,从过去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现在的核磁共振、四维彩超;医疗资源分布,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截至2017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23个,床位6.09万张,全市211家市、县、乡、社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市属9家医院全部开展了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试点,覆盖519家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50.1%,重点人群平均签约覆盖率为74.8%。

不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而且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这也是昆明注重加快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结果。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合作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朱立国工作室”、市中医医院康美智慧药房已正式挂牌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延安医院入选全国第二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引进昆明长河天城康复医院、云南博亚医院等优质专科民营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城市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目前,昆明重点围绕“个体身心健康、人与环境关系健康、人与人关系健康”三大内涵,重点推进生命科学创新、健康产品制造、候鸟式养生养老、高原健体运动、民族健康文化、高端医疗服务6个中心的具体工作,打造中国健康之城。这意味着,昆明人将享受到更加完善、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就是为百姓健康谋福祉。

社会保障

筑牢百姓幸福之基

养老金每年都涨,日子过得很安心。”自2005年从企业退休后,10多年来,市民李福兴的养老金从每月1000多元上涨到2805元,这得益于昆明市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3年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昆明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出发,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个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昆明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

此外,昆明市医疗保险资金规模由2001年成立之初的全年基金收入1.52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112.7亿元;连续11年对工伤职工和供养亲属待遇进行调整,最大限度保障了工伤职工基本生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每个自然年度的报销上限,从2001年的18.6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5.9万元,城乡居民每个自然年度的报销上限,从2013年的11.8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5.8万元,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接近72%。

失业保险方面,截至今年6月,昆明市先后5次提标,将一类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每月人均600元提高至1280元,二类地区从每月人均530元提高到1137元,年平均提高幅度约为15%。

就业方面,昆明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就业形势不断变好,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亮点。

此外,昆明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就业见习等基层项目和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援助、一次性就业创业补贴等措施,全市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服务配套”的原则,昆明率先在全省实现创业园区的全覆盖。截至2018年6月,全市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省市级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4个,园区孵化面积25.03万平方米,园区孵化企业2185个,累计生产经营总额8.71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

生计无忧,低保托起“不能承受之重”;社会救助,解群众燃眉之急……社会保障如同一张安全网,托起人们幸福生活的底线,为昆明人的民生幸福撑起一片天。

平安建设

撑起百姓幸福之伞

多重警务要素常态管控机制日趋健全完善。图为昆明警方首次开展海陆空实战训练。

平安,对百姓来说,意味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

只要天气晴好,晚饭后,家住西山区的李小姐经常换上运动服去大观河畔夜跑。夜跑族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夜跑的底气来自城市的安全和谐。近年来,昆明市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刑事案件破案率、打处率,治安案件查处率逐年提高,市民满意度逐年提升。这与“全领域”严防、“全流程”严治、“全要素”严管等工作密不可分。

在严防“全领域”方面,昆明健全完善“六张防控网”,启动全市特别是主城区移动警务亭、治安交警岗亭、PTU、特警武装反恐处突单元、警用直升机、无人机等基干队伍建设,加强社会面视频监控和内保单位“三防”建设,健全完善多重警务要素常态管控机制,实现“点线面、海陆空、网上网下和传统+科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信息化动态化立体化管控。

在严治“全流程”方面,每年由市县派出所三级确定一批治安重点地区、重点派出所开展“挂牌整治”,借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办法,对挂牌整治区域实施“一区一策、一所一方案”捆绑帮扶政策,挂牌整治效果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考核;由警种牵头采取异地用警、跨区域查处等方式,每周、每月开展突出问题整治,变突击整治为常态化滚动整治。

在严管“全要素”方面,紧紧抓住交通、消防、学校、医院、商场、生命线工程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公共安全要素,加强“户籍化、网格化、信息化”管控措施,出台昆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修订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建立“社会治安星级管理”制度,坚持每月分析研判,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安管理工作。

此外,昆明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推动建立解决群众诉求“四级联动”机制,在市、县、乡镇、社区设立1578个“群众诉求受理中心”,在派出所设置213个调解室,受理群众诉求办结率、满意率和纠纷化解率达90%以上。

昆明将132个乡镇街道、2268个小区、320个大型商场纳入社会治安分色预警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红、黄、橙、蓝、绿”量化考评结果,将“治安等级”与领导干部综治考评挂钩、与群众居住环境质量挂钩、与单位信誉指数和经济效益挂钩,撬动乡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会治安治理。

在平安建设中,昆明坚持共建共享,让群众有参与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40年风雨历程,昆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喜人的成绩演绎了改革开放40年的“民生大片”。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更加充盈。(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李双双  陈雯  张丽亚  徐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