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11袋大米检出18.2克塑料 官方通报:运输装卸不慎混入

19.05.2017  16:52

  米里检出的塑料颗粒,形状和颜色与大米有明显区别。

事发后的彩虹桥批发市场,米商生意很惨淡。

  近日,玉溪市民吃出“塑料米”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引起广泛关注。经专案组调查,只在一个批次的大米中检出少量塑料颗粒,系运输、装卸过程中不慎混入,排除人为故意掺杂掺假。

  当事米商

  进货40袋,没有打开过

  昨日,在玉溪彩虹桥批发市场,记者找到了当时在米中发现塑料颗粒的米商周会仙家。

  周会仙的丈夫介绍,发现混有塑料的大米,是他半个多月前从昆明进的货,当时总共进了1吨(每袋25公斤,共40袋),其中37袋已销出,店里只剩下3袋。5月12日,一位买了10袋大米的市民来退货,说米里混有塑料。

  “大米是成袋进来,并没有打开过,接到客户的投诉,我们及时对问题大米进行了更换,并将此事反映到厂家。” 周会仙的丈夫说。

  据了解,5月12日16时许,有市民向红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电话举报在彩虹桥一粮油店购买的大米中混杂有疑似塑料颗粒物。随后,执法人员赴现场扣押了13袋涉嫌问题的大米。

   波及市场

  所有米商,生意都惨淡

  见到记者,市场里的米商纷纷围了过来。“米里吃出塑料和‘塑料米’完全是两码事,不能这样乱说啊!

  米商杨琼华说,虽然她家销售的米没有问题,但彩虹桥市场卖“塑料米”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她家的生意一落千丈。

  “以前我家店里一天能卖1吨米,现在只能卖三四袋,网上说我们卖假米,这谣造得太大了,彩虹桥所有米商都受到了影响,我们实在太冤。”杨琼华说,彩虹桥是玉溪最大的大米批发市场,玉溪人吃的大米几乎都从这里销售。5月12日“塑料米”的消息流出后,市民都不敢到这里买米了,彩虹桥所有米商的米都卖不出去,商户们只能闲着打牌。

  “不但没人来买米,就连卖出去的米也被退回来。”米商杨正林说,谣言在网上被一步步放大,居然还有人说要来参观制造“塑料米”的机器。

   生产厂商

  电话成热线,每天有退货

  “塑料的成本比大米贵很多,我们怎么会在大米里混塑料?这是在运输过程中混入的。”采访过程中,大米生产厂商的一位负责人给记者打来电话,她说,事情发生后,厂家及时对生产的大米进行排查,并未发现其他大米内有混入塑料颗粒的情况。

  “因为这起事件,厂里名誉受损,我的电话也成了热线,每天都有商家打电话来质疑、退货。”说起这次事件对厂里造成的影响,这位负责人哽咽了起来。

  记者注意到,米里检出的塑料颗粒颜色为乳白色,有菱角,形状和颜色与大米有着明显区别,肉眼很容易区分。前期采访的记者也描述,12日下午市民从其中一袋大米里刨捡出的塑料颗粒,数量很少。

   官方通报

  排除人为故意掺杂掺假

  5月17日,玉溪市红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对被举报问题大米调查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该局成立专案组对该事件立案调查,并对市场开展全面排查。

  经查,涉嫌问题大米由红塔区利民粮油店于今年4月20日从昆明市官渡区某精米加工店购进,包装标识为“稻花香”(二级),共计40袋(25千克∕袋)。扣押的13袋大米中,11袋生产日期为今年4月7日,2袋生产日期为今年4月15日。

  5月15日,在红塔区公安、粮食等相关部门配合及新闻媒体、经销商的共同见证下,红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扣押的13袋涉嫌问题大米逐袋开封检查。

  经查,生产日期为4月7日的11袋(共计275千克)大米中,发现白色可疑颗粒物共18.2克;生产日期为4月15日的2袋大米中,未发现白色可疑颗粒物。经鉴定,白色可疑颗粒物为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生产原材料(化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

  根据目前调查情况,该事件中发现的白色可疑颗粒物,系稻谷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不慎混入,可排除人为故意掺杂掺假。经排查,在红塔区辖区内未再发现该类涉嫌问题大米,也未再接到相关投诉举报。下一步,红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依法对该案进行处理。(特约通讯员李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