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物 领航绿色发展 ——云南产业转型升级述评

20.10.2014  14:58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云南,没有哪个产业像生物产业那样,既耀人眼球,独一无二,又土壤细流,施施而行。资源禀赋独特的云南,走过近20年生物产业发展之路,有过曲折艰辛,也不乏精彩之笔。从起步零星分散到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从传统粗放迈向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从默默无闻到一大批云字号特色品牌打响,生物产业正成为云南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今天,云南再一次把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放到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重点发展包括大生物产业在内的5个万亿元“大产业”。号角吹响,大潮涌动。当多年积累的生物产业发展能量与新的理念、路径相结合,会激发出怎样的动力和活力?云南大生物产业,迎来厚积薄发,迈步辉煌的新时期。

积 累 大生物起步的基石

独有的资源,造就了云南生物产业的一枝独秀。

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的云南,拥有全国63%的高等植物、70%的中药材和59%的物种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仅滇西北地区就汇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其中包括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大生物产业,实为云南之福。

然而,仅拜自然之赐,产业无法做大做强。

生物产业,历来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倾心加以培育的产业。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更是在过去大力推动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把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摆在实现云南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从专门组织调研到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到全方位动员部署,云岭大地生物产业发展的热潮从未减弱。

正是在全省上下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生物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工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呈现繁荣兴盛的局面。“十一五”末,全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3730亿元,比2005年的2125亿元增加1605亿元、增长75.53%。到2012年底,全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5142亿元,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3666亿元,生物产业直接出口额达21.03亿美元。

如今,云南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等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食用菌等产品产量名列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等面积和产量不断向全国前列迈进,基本形成了以烟、糖、茶、胶、畜、林和天然药物、绿色保健食品、花卉园艺、生物化工等为主的生物产业格局,“云药”、“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花”等一批散发着红土高原芬芳的产品茁壮成长,显示出做大做强的良好趋向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良好的基础让云南生物产业的腾飞成为可能。处在新一轮发展关键期的云南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云南的生物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在对近20年生物产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审思后,云南打造万亿元大生物产业的新思路应运而生。大生物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而是打破传统产业固化的边界,推动我省产业发展思路大转变、资源大整合、路径大创新、政策大突破的重大举措。把生物农业、生物烟草、生物种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服务囊括在内的云南大生物产业外延更广、内涵更深。它追求的是从农业到工业加工制造,再到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全产业链条打造,强调的是产业包容、产业融合、产业传承和产业延伸,注重的是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终极目标在于积“”成“”,聚“”成“”,真正成为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增长动力。

创 新 大生物腾飞的翅膀

云南的生物产业,既是一首自带灵气的散文诗,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大文章。回溯生物产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这条跌宕起伏的成长路上,有过初涉深水的忐忑,也有奔向大市场的喜悦;有过遇风雨搏风浪的困境,更有突围超越的自信和勇气。

不妨看云药的成长之路。从2003年至2013年,云南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培育了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布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10年间,这个新兴产业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并培育壮大了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滇虹、沃森生物、盘龙云海等一批知名企业,重点打造了“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龙血竭系列”、“民族医药系列”等系列产品。多年的积累,使云药有了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抵抗风浪独领风骚的底气。但与国内医药产业大省相比,云药虽锋芒初露却仍显弱小,尚不足以担负经济支柱“大任”,仍需加强“后天营养”。

云药的成长,折射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路上的喜与忧,得与失。细细思量不难发现,和云药一样,云南生物产业的其它门类都存在资源禀赋独特但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尴尬现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大而不强的产业现状、产业规模的急速递增与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与难以有大突破的市场营销,这些矛盾在生物产业迎来崭新发展的今天日益突出,如果不积极谋求突破和跨越,就无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到2016年,我省大生物产业销售收入将达7500亿元左右,增加值将达51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30%;到2020年,销售收入将达15000亿元左右,增加值将达95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32%。”大生物产业发展路线图振奋人心。然而,打造一个上万亿元的大生物产业并非易事,未来发展的路径怎样走?这需要新一轮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需要一场新科技的强烈催生和洗礼,需要加强“后天营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激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从产业支撑看,大生物产业可谓是与科技最为相亲的一个产业。它从发展之初便与科技相伴,未来发力更离不开科技助力,是名符其实的科技驱动型产业。“传统的生物产业一定要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才能有附加值,才有竞争力,也才能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省科技厅厅长龙江对此深有感触。目前,我省有70多家科研机构在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全省10名院士中有4人从事生物领域的研发工作,生物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也相对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却相对薄弱。

这一切无一不在表明,在今天大生物产业新的起步中,我们亟待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在创新中求解,在转变中突破,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大生物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大生物产业。

市 场 大生物成长的路径

发展大生物产业,我省可谓优势与潜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机遇是生物经济新时代的来临,挑战是云南大生物产业发展中全产业链构造的落后、中坚企业的缺乏、航母级产业的打造和市场营销手段的缺位。

在生物产业发展中,“全产业链”并不是新词。云南白药是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打造的杰出代表,从种植到开发,从农业到工业,从产品到市场,它的成功是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范本。上联农户、下接企业的云南甘蔗糖业,工农结合创造了“一根甘蔗两头甜”的甜蜜。不断拉长的产业链,延展出别样的风景,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没有完整产业链的‘断头’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肯定只会处于劣势,规模再大也很难实现产业的获利性增长。”在省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申时全的认知中,云南不能坐拥丰富资源却只能在产业的低端仰羡产业链的高端获取丰利,必须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大生物产业发展,产学研结合拉通产业链,实现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多态发展,从简单资源利用向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金与资本利用率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型精细化管理转型。

培育企业,强壮之根本。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虽然走过近20年的发展路,但我省叫得出名头的生物企业为数不多。培育云南自己的生物技术企业,打造有竞争力的队伍,是云南大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石。在昆明经开区的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一个专门针对生物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培养平台正在日渐发力。该公司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与生物相关的孵化器,正在积极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培育中坚力量。这个民营的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打造开放的技术平台,共享的服务平台及信息平台,促进云南生物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如今,一大批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型中小企业正在孵化磨炼,亟待振翅高飞。

资源整合,强大之必须。常有人说云南是守着富矿过穷日子,金豆子卖成土豆价。不是云南的资源不多、产品不好,但缺乏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是缺乏含金量的。

以三七为例,2012年全国三七产业近749亿元的总产值中,上游的种植、药材交易,中游的提取总计收入159亿元,仅占21.23%,而下游三七产品饮片则以590亿元占整个产业收入的78.77%。而当年云南三七产业收入234亿元,其中159亿元来自上游、种植和贸易,来自下游高附加值三七产品领域的仅有75亿元,只占下游590亿元收入的12.71%。

成熟的三七产业尚且如此,其它小产业更是处境堪忧。大生物产业概念的提出,为云南诸多优势产业的升级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整合相关企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好国内国际大市场,才能闯出大生物产业的新天地。目前,云南三七产业已在全新发力,由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和文山三七产业协会联手,一个以上接农户、中联云南相关三七生产企业、下接全国大市场,从科学种植到产品打造,从品牌建立到市场营销,一个全产业链打造的三七产业即将面世。这个目标为百亿美元的联盟,未来有望成长为云南大生物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和三七一样,花卉等特色产品的整合提升也势在必行。产业战略联盟,就是把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只有这样,云南生物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云南也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省份的大生物产业特色发展之路。”龙江说。

产业好不好,强不强,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不得不说,这是云南在发展大生物产业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除了极少数营销较为成功的典范,更多的云南生物产品则是长在深闺人未识,亟需面向市场,开疆拓土,延展出别样风景。

大生物产业的号角已然吹响,珍惜资源优势,图强图变,充分利用特色,做大做好。云南发展大生物产业,路就在脚下。

记者 熊燕 陈云芬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