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散落的文化符号

28.11.2014  17:46

诺邓古村落。

民歌《小河淌水》中的那条河。

诺邓火腿成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的品牌。

尹宜公《小河淌水》的版权证书。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通京桥。

弥渡街上的新马帮。

云南洱源县的茈碧湖。

由于洱海水质明显变好,茈碧花再度盛开。

富有历史文化含量的青云桥。

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彩凤桥。

诺邓的古盐井。

      2011年,全国副刊研究会在大理召开年会,并且到一些县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大理。回来后,我们有一批人成了大理的“粉丝”,魂牵梦萦,不能自持,有人次年再回到那里,更多的人则盼望着再到大理。副刊研究会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召唤,将今年的年会再度安排到大理召开,这圆了许多人的大理之梦。但是等我们飞到了高原上的机场,看到的大理又似乎那么的陌生,苍山更加巍峨,洱海更加清澈,大理又向我们掀开了另外一张神秘的面纱。短短的3年间,大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在几天的采访中,我们又发现了许多独特的大理文化符号。

      文/图本报记者柳城

      小戏《拆猪圈

      和久违的茈碧花

      还是在金梭岛的白族演出院落,还是传统的白族三道茶,演出的还是大理剧团的演员,节目却不再是传统的民族歌舞,从第一个节目开始就有着明确的主题——环境保护,特别是小戏《拆猪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大理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为保护洱海付出牺牲的行动渲染得淋漓尽致。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将那些曾经严重污染洱海的工业和农业项目全部拆迁改造,当地的苗族群众从不理解到配合,经过了几年的历程。

      站在洱海边,水中的水草在摇曳,鱼儿悠然地游来游去。海水是那种深色的蓝,映照着苍山云海的倒影,蓝中有绿,绿中有白,煞是好看。

      在洱源县的茈碧湖畔,我们看到了一种白色的莲花,这就是茈碧花,此湖也因此得名。茈碧湖是洱海的上游,几条河水经由这里才流到洱海之中。茈碧花属睡莲科,花茎有筷子那么粗,长10米左右,叶子呈心脏型。每年农历七八月份茈碧花开,但仅在每天太阳刚出及午后,分别开放半个小时左右,所以又称“子午莲”。这种莲花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在茈碧湖遭到水质污染时,已经绝迹多年,这几年由于洱海水质明显变好,茈碧花再度盛开。

      我们在大理期间,正值苍山被在加拿大召开的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他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也为他们继续保护苍山洱海提供了强大动力。10月上映的电影《心花路放》也是大理人成功的宣传手段,当演员袁泉将别人的手机扔进洱海时,扮演警察的刘仪伟马上对她讲述了一番“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其实,这已经是大理人的共识。

      诺邓的盐和云龙的桥

      大理云龙是个神秘的所在,直到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才因诺邓火腿吸引了吃货们的注意,于是吃货们成为这里的第一批游客。

      诺邓火腿的扬名当然离不开这里诺邓村的千年古盐井。这里的盐井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经开采,历史上云南的7大盐井有5个在云龙,最早的就在诺邓,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因此还设有五井盐课提举司,专辖五井的盐务。诺邓火腿就是依托千年古盐加上当地土猪后腿,经过3年时间腌制而成,味道十分独特,3年以上的火腿生吃别有一番滋味。

      由于熬制井盐需要烧大量的木材,这里的盐井已经在20多年前废弃了,但是千年古盐井的遗址还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有了盐,这里也就成了马帮们的必经之路,诺邓村成了通往滇系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于是,地无三尺平的小小诺邓村繁华起来,村里有了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2000多年的古村落没有改过一次名字,这里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有了盐马古道,有了马帮,自然对交通的要求就高起来。但是,奔腾的沘江阻挡了马帮的脚步,建桥自然成为唯一的选择。于是,能工巧匠们在这里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用不同的原料,建起功能一致、造型各异的大小桥梁,沿着沘江和其各条支流,便可看到难得的桥梁“博物馆”。

      在云龙县城,离我们所住酒店最近的即有一座吊桥,名青云桥,此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经过,但是由于桥西有捐建人清代道光年间云龙人杨名炀题刻“碧嶂回澜”四字,桥头还有曹操手书“衮雪”俩字的拓迹,山崖上又有康有为的“云山”石刻,赋予了此桥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

      通京桥,是伸臂式单孔覆瓦风雨木梁桥,长达40米。过去很多人认为这种桥仅仅存在于《清明上河图》之中,有专家认为这种桥早已失传,但是后来发现在云龙有大量遗存之后,引起了专家的关注。这座桥最早建造于清乾隆年间,原名大波浪桥,因为建在沘江水刚刚转过弯的地方,水流湍急。我们到的时候,刚刚下了一场大暴雨,洪水掀起巨浪,声音百米外可闻,但是走在桥上却能够感受到这座木桥的结实。坐在风雨桥两边的歇脚处,看到一位彝族老伯牵着一匹马悠闲地走过,马蹄敲打着桥面,让我们仿佛回到了从前,马帮的马队驮盐而过,人声嘈杂,马蹄声碎。在顺荡,还有一座这样的风雨桥,虽然没有通京桥长,但是历史更加悠久,是明朝崇祯年间建造的,叫彩凤桥。过了古桥,便见到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诉说着曾经繁华的马帮历史。

      沘江之上,最令人称奇的还是一座座体现白族人智慧的藤桥。那是用山葡萄藤编成的网状吊桥,先用两根藤扭编成较粗的长绳,把它固定在两岸的大树上,再在下面悬吊一张用细藤编织的网,网底则用几块窄窄的木板固定,作为桥面。雨后的藤桥木板湿漉漉,很滑,手中握着的藤把手也湿漉漉,很凉,桥下则是湍急的沘江水,走在这样的桥上真需要极大的胆量才行。

      珍珠泉和《小河淌水

      弥渡的风光和大理的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这里地势开阔,平原很多,弥渡的红岩镇,是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当然这里也不缺乏茶马古道,凤凰桥和珍珠泉就是为马帮们准备的。

      凤凰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密祉镇文盛街的村头,从这里向西就是保山和德宏,再向西就可以到达缅甸了。所以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凤凰桥头的石狮由于年代久远,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桥边不远的珍珠泉仍在孜孜不倦地迎接着从前的马帮和今天的游客。

      珍珠泉很奇很怪,泉水很深,但十分清澈,泉底下不时冒出圆圆串串的气泡,似珍珠一般,故而得名。白族的老人们说,遇到贵人,珍珠就格外多。说着,一串串气泡冒了出来,她们便说,你看,这么多的珍珠,你们就是贵人了。也许,当年的马帮在此补给的时候,她们也是这样说的,于是马帮的阿哥们便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了。

      凤凰桥下的水不大,但是水流很急,清澈的水流欢快地流淌着,当地的领导向我们介绍,这里就是著名的民歌《小河淌水》中的那条河,而歌曲的整理者尹宜公的老家就在文盛街上。

      尹宜公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为纪念馆,这里详细介绍了1947年尹宜公在云南大学读书时根据白族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和《放羊调》改编的,当时出版便引起了轰动。1953年,白族歌手黄虹唱到了北京,获得了大奖。后来,随着中国歌唱家到国外演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世界所熟悉,被称为东方的小夜曲。在尹宜公纪念馆,珍藏着李谷一、阎维文、彭丽媛、滕格尔、宋祖英、费玉清等歌唱家演唱的唱片和盒带,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小河淌水》以舒缓的旋律,优美的意境,略带感伤的基调俘获了许多人的心。夕阳照在文盛街古老的高墙上,“你可听见小河淌水清悠悠……”美妙的声音从院落里飞出,让人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