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气象新

22.12.2014  11:44

      本报讯(通讯员 杨辉)近年来,大理市着力发展先进文化,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成效显著,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理市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构建了“三馆一站一室一院一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大理文化馆、下关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11个乡镇文化站完成站址建设,全市建成了111个村级文化室,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42个“农家书屋”,11个“农民文化大院”;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解决了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发现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这是大理市实施“银河工程”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从1994年至今,“银河工程”共举办21届,共创作3600余件文艺作品,吸引370多万观众到场观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文艺节目和文艺人才,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在农村,广大农民经常组织文艺队伍活跃在城乡各地,把原生态的白族大本曲、对歌、白族调、霸王鞭、龙狮灯表演等节目展现给观众,歌颂幸福生活和家乡的美好;在城市,广大群众活跃在社区、公园、广场,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大理市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5项、州级18项、市级48项。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1项、州级16项、市级28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0人、州级15人、市级13人,还有州、市级民间艺术大师46人。

      大理市以构建“亲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宗旨,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全市建成全民健身中心1个、门球场7块、三人制篮球场4块、体育健身路径55条、农村篮球场177块、网球场1块,极大改善了全市体育设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全市各乡镇、机关、社区、系统、协会、俱乐部、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综合性或单项体育运动会、健身活动100多项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10多万人次,形成了“全市总动员、全民齐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大理市还成功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等20多次大型运动会,全市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环洱海自行车赛、环洱海健步走等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已成为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真实感受。同时,大理市积极探索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新兴体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建设,成功组织开展了大理苍洱越野赛、太极养生高峰论坛等活动,成为大理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