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扶贫小额信贷助推产业发展

12.03.2019  09:01
 

大理州有效破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缺资金难题,以扶贫信贷资金撬动扶贫产业发展,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注入资金“活水”,贫困群众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扶持,激发了自我发展的创造力,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十三五”以来,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款13.6万笔61亿元,建档立卡户获贷8万户(次)、获贷率达90%。2018年新增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款22.53亿元,484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扶贫小额信贷有力助推进了全州的脱贫攻坚,大理州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1.62%降至2018年底的1.42%,30个贫困乡镇、464个贫困村已脱贫退出,祥云、宾川、巍山、洱源、鹤庆5个县成为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退出县,漾濞、永平、南涧3县已接受脱贫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弥渡、剑川、云龙3县脱贫攻坚有力推进。

一、坚持“三个强化”,确保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统筹协调具体抓,高位推动工作落实。2018年州级召开专题会、部署会7次,其中州长亲自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部署2次,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研究部署不少于5次。云龙县成立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部门和乡镇一把手负责制,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培训,统一组织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所在地农商银行支行联合选派专人,分组包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工作绩效捆绑,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同时强化督査调度,切实加快扶贫小额信贷进展。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出台了关于创新信贷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的意见和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建立了“州级抓总、银政联动、分级负责、分块落实”的工作机制,确定州扶贫办、州人行、州银监局为牵头部门,县市为责任落实主体,县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为主要的承贷银行,广泛推行承贷银行分片包干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推进。南涧县制定金融扶贫考核办法,强化结果运用,将政府存款业务与县内3家承贷银行贷款落实情况挂钩,根据银行完成任务情况,采取“贷1存1”方式对政府存款业务进行调整,为银行适时调入财政存款资金,一方面优化银行存贷比,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增强银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变银行放贷压力为贷款动力,通过以贷定奖,变“重存轻贷”为“贷存相依”。三是强化政策宣传。采取发放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各级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充分利用扶贫微信公众号,总结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全年推送典型案例30多个。乡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做深做透群众工作,帮贫困户算清“贴息账”“发展账”,促进贫困群众观念转化,变贫困户“不愿贷、不敢贷”为“我想贷、我要贷”。

二、坚持“三个环节”,确保使用规范。一是贷前严格审查。各县市政府与承贷银行紧密合作,将社会诚信度、人均收入和家庭劳动力3项指标作为贫困户授信的主要指标,实地调查申贷贫困户发展需求、贷款意愿、还款能力,按照“村级推荐、乡镇审查、县级审核”的程序,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公示公告。云龙县对125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调查、评级、授信面的“三个100%”,从源头上把握住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信息精准度,实行阳光放贷,坚持到户贷款对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有项目的重点户,并对贷款户进行张榜公示、公告,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二是贷中优化流程。年初由县市扶贫办牵头,县市财政、承贷银行、乡镇、村共同会商确定当年扶贫小额信贷申请、发放、贴息等具体操作流程,确保贷得出、贷得快。承贷银行变“等客上门”为“主动推销”,采取“地毯式”营销、电话营销、产业链营销等多种方式,进村到户推销小额扶贫信贷业务,银行业务员由过去站在柜台里面的“营业员”变成了上门服务的“推销员”。2018年,南涧县承贷银行累计派出营业员300人次,主动进村入户,把申贷业务延伸到“末梢”。三是贷后及时监管。由州扶贫办牵头,把扶贫小额信贷纳入资金检查、脱贫攻坚综合督查、专项督查的重要内容,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加强对产业发展具体用途及已脱贫户、未脱贫户使用贷款情况分析监管。加强系统监测,对存在逾期风险的及时预警,全州扶贫贷款逾期率、不良率都控制在1%以下。漾濞县分别在首月、季度、半年,对贷款户进行一次回访检查,主动跟踪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贷款发挥实效,构建切实可行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体系,使小额信贷优质率达100%。

三、坚持“三种模式”,确保健康发展。严格执行贫困户自愿和参与的原则,完善和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模式,确保扶贫小额信贷用得好。一是户贷户用是主导模式。全州以户贷户用为主导模式,重点对缺发展资金的贫困户给予帮扶,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将扶贫小额信贷与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财政产业补助资金及项目等有机结合,分类指导,支持鼓励贫困户自我发展。全州的扶贫小额信贷自用比例达70%左右,全州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33万户、39.65万人,基本实现对有产业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永平县龙街镇田心村2018年末建档立卡贫困户数119户,贫困人口405人,2015年以来获得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政策扶持265户次,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2018年9月全村牛存栏2140头,出栏940头,产值达1120万元,为贫困户增收达210.8万元,同时已建成两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29户养殖示范户,有效为贫困家庭解决了增收难的问题。2015年至2018年,云龙县检槽乡哨上村发放扶贫小额到户信贷131户582.9万元,建档立卡户覆盖率达95%以上,家家户户都种起了重楼、珠子参、黑山羊、肉牛、毛驴、土鸡等种养殖产业,哨上村共有农村人口399户1107人,其中,建档立卡87户292人,已脱贫79户271人,未脱贫8户21人,2017年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2016年,宾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晓祥获得了3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发展种植了葡萄,2018年,种植葡萄收益达到9万元。二是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模式是补充模式。对有发展意愿、但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贷款抱团加入当地有带动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学习技术、学会经营,变“输血”为“造血”。如南涧县探索出以企地共建为主要内容互联共建“岔江模式”,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互联帮扶发展模式,以扶贫小额信贷入股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在小湾东镇形成了乌骨鸡、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的良好格局。户贷款社管合作发展模式占全州总额的20%左右。三是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是探索模式。弥渡县、永平县、宾川县引进大型养殖企业正大集团,采取“县委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产业扶贫合作社,吸纳有发展生产意愿但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由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加上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抱团使用,建设产权为合作社所有的生猪配套育肥场,以租赁方式提供正大集团使用,正大集团每栋育肥场每年支付租金26万元给合作社,合作社再进行分红,每户贫困户增收不低于3000元。该模式占全州总额的10%左右。宾川县大营镇萂村党总支发动组织全村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抱团成立合作社,引进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的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通过产业扶贫贷款入股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200亩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滇西扶贫示范基地,探索出“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坚持“把好三关”,确保资金安全。一是严把诚信关。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向贫困户讲清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使“穷可贷、富可贷,不讲诚信不能贷”的理念深入人心。漾濞县推广授信评级模式,组建评级授信评定工作小组,对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有技能素质、有一定还款能力、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参与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好的“四有三好”贫困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内容包括农户个人品德、创业能力、人均纯收入和家庭和睦等指标,评定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信用担保贷款证。二是严把补偿关。2017年全州12县市都制定完善了《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管理办法》《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全州筹集风险补偿金2.77亿元。对存在逾期风险的贷款实地调查,进行具体原因分析,相应采取无还本续贷、展期、风险补偿等方式,稳妥分类处置。2018年共对43笔186万元贷款进行了展期,目前全州未启用风险补偿金。三是严把评估关。州级对县市考核中,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单列评估,重点对贷款覆盖率、户均余额和不良率进行考核评估,防止片面地追求覆盖率、忽视金融规律、忽视风险防范。扶贫、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和乡镇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督促,做好信贷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工作,确保信贷资金发挥较好的使用效益。祥云县成立由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分管领导组成的专项督查组,适时对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和效益发挥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把资金使用安全的责任压实到每位责任人工作的全过程。(大理州扶贫办)

 

 

大理州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本报讯(通讯员 周应良 郑学美) 201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龙陵县:生态石斛种植助力绿色扶贫
石斛成龙陵脱贫攻坚的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云南频道
弥渡县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
  2018年3个贫困乡镇退出、32个贫困村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建言脱贫攻坚
  生态产业扶贫需加强   “脱贫致富离不开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