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洱海保护治理问题

19.06.2019  11:12
洱海保护治理无小事 

在近期召开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打好打赢‘八大攻坚战’奋力开启洱海保护新征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谭利强介绍了“八大攻坚战”推进情况。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公众关注的洱海保护治理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大理作为旅游城市,游客在洱海边洗车、烧烤、钓鱼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如何加强监管执法和劝导宣传?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副局长杨敏建:洱海保护治理无小事。我们要紧紧围绕洱海水质目标不断强化监管执法:保持洱海监管执法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群众投诉举报一起、办理回复一起。今年已查处洱海边洗车12起、烧烤4起、钓鱼270余起,查获非法营运车辆88辆,行政处罚62.85万元。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今年以来曝光了大凤路上大货车抛洒矿渣、一辆奥迪车进洱海洗车、一辆吉普车在环海路非法营运占道旅拍等案件。加大常见禁止行为的提醒提示,今年以来通过制作洱海保护治理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和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大了对游客和居民的宣传力度。

记者:去年底,大理市洱海流域完成了1806户生态拆除工作。目前“1806小镇”项目进展如何?

大理市副市长娄增辉:今年3月13日,大理州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大理市按照3+1模式共4个片区进行“1806”小镇建设,海西3个片区、海东1个片区。预计7月底前启动项目建设,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最高的品质于2021年底基本建成,2022年上半年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目前已形成《大理市洱海保护生态搬迁“1806”小镇安置方案》初稿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记者:“洱海生态廊道”如何建设?建成后有什么意义?

大理市副市长娄增辉:洱海生态廊道全长156.08公里,主线长129公里,主体部分为生态修复和湖滨带生态修复。其中包含自行车道、慢行绿道、老年人步道。生态廊道将结合现状,因地制宜进行设计。目前总体设计已完成,正在开展1公里示范段建设,力争年底高标准、高质量建成50公里生态廊道,2020年实现全覆盖。

洱海湖滨带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廊道建成后,将有效恢复洱海湖滨带生态,缓解洱海冲击负荷,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将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活和生态空间,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记者: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体系闭合后运转情况怎么样?如何加强管理?

大理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董建勋:去年6月30日,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体系闭合运行。目前,在洱海流域内共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3.75万吨;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35座,新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461.6公里、化粪池12.08万个、尾水塘库湿地92座、湿地2.76万亩,初步构建了覆盖全流域“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

在加强管理的项目监管方面,洱海流域新建的13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完成环保验收,实现洱海流域新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在日常监管方面,转变“一次性排查整改”为“常态化排查整改”工作模式,州、县(市)联动开展了五个阶段、10轮次的工程质量安全排查和截污治污设施的运行管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运营监管方面,大理市、洱源县均成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管理服务中心,强化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设备运行的管理服务工作,强化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的规范化运营管理工作。

记者:洱海流域内实施禁种大蒜后,如何加快推进流域内产业转型发展?

大理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月秋:我们主要从6个方面引导扶持农民做好替代种植,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8至2020年,对签订了绿色生态种植合同的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主体,每年每亩给予商品有机肥使用、绿色生态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奖补1280元。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建设绿色生态种植基地。鼓励和引导农民逐步扩大水稻、豆类、烟草、油菜、牧草、中药材、绿色水果及园林苗圃等低肥水作物种植。推行以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主要粮经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三是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新业态培育。建立土地流转奖补机制,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增收机制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农庄。四是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推进“科研+种养+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链发展。五是抓实品牌建设,拓展农产品市场。以洱海流域绿色生产基地为基础,到2020年力争创建一批“洱海绿色食品牌”系列企业品牌。六是强化农民就业培训和政策扶持。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外出打工和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