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剑川白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单

05.12.2014  18:56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上官艳君 日前,记者获悉,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白曲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是全州乃至全省唯一入选传统音乐的非遗项目。

    据了解,这也是继石宝山歌会节、剑川木雕分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之后,又一个被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项目。目前,剑川县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项。

    据介绍,剑川白曲于2009年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均有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列为全国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 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面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 “七七七五”式“山花体”,四句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披,白米白面吃不尽,无聊白话莫再提,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石宝山歌会上演唱的“白曲”已载入国际民歌歌目。

    记者从剑川县获悉,为了让剑川白曲保护传承的更好,该县遵循在立足传统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白曲传习所、每年由县文化馆定期开办白曲对唱及创作、 剑川历史文化、音乐基础知识、龙头三弦演奏技法、龙头三弦演奏鉴赏、白族山花体格律、优秀白族调作品鉴赏等内容的培训班,对来自全县各乡镇文化站站长、各乡镇文艺队队长、各级非遗传承人、社会文艺骨干和学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全县广大文艺骨干队伍的综合文艺素质,培训新的文艺人才,更好地促进剑川白曲的传承和保护。

    相关知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是白曲的发源地,剑川白曲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品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金顶和丽江的九河等地。在其它地区流传的传统唱本,都由剑川传入。白曲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由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一 人伴奏,男女对唱。白曲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即第一、二、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俗称“山花体”。四句为一段,若 干段为一首。短调最常见的为八句一首。常在山间、湖畔、田边、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火把节等民族节日里即兴对唱。听众成百上千,一唱众合,通宵达旦,场面壮 观。长歌的基本词格亦为“山花体”,最长的达3000多行。长歌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而以抒情为主。传统作品有《鸿雁带书》、《黄氏女对金刚经》等 50多部。白族长歌始于唐代南诏时期,用汉字作为表意和记音符号的古白文手抄本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大批珍贵的白族文字文献。

编辑:袁艳责任编辑: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