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峡谷|听怒江故事 感受奔跑的足音

15.11.2015  10:41

 

怒江,很老却又很新,这里聚居的大多数民族同胞是“一步跨千年”,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直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今天,他们已经和全国人民一起踏上了奔小康的快速路。


近日,新闻君的小伙伴们走进了怒江大峡谷,亲眼见证了怒江人民正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想知道他们追逐现代生活中带有泥土气息和百姓体温的“怒江故事”吗?赶紧跟着新闻君来看看吧!


 


镜头地点:独龙江

 


独龙江,这个中国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深藏在高黎贡和担当力卡两条山脉的褶皱中,一条奔腾不息的独龙江自西藏发源,向南流经缅甸,最终汇入印度洋。江两岸是终年积雪的山峰以及雪线下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刻木记事,结绳纪日。


直至1999年,这里才建成唯一一条等级很低的90多公里山路——由乡政府所在地的孔当村连接山外的贡山县城茨开镇。但是,晴通雨阻,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会被大雪封山。对独龙族来说,历史性的变化就发生在去年。一条近7公里长的隧道贯通高黎贡山的东西两侧,到县城的公路缩短到60多公里。更重要的是,风雪无阻。帮助扶贫的工作人员和探险览奇的游客蜂拥而至。当然,还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注意!新闻君要讲的故事开始了↓↓↓


故事一:新一代独龙族的“微商”生活


当一个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在云南秘境独龙江悄然而去,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独龙族人中却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来没有的“新鲜事儿”——23岁的独龙族小伙孟泽林在微信上卖起了家乡特产独龙毯和董棕粉。


今年7月,孟泽林从大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他迫不及待回到家乡。“小时候,教我读书的边防战士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


他的归来,让一个典型的独龙族家庭,迅速出现“非典型”变化。作为这个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他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曾经就读的马库村小学当起了志愿支教老师,并接手自家农家乐。但爸爸孟新春,更希望他能去考公务员、捧铁饭碗。


我有能力干更多事,而不是乖乖坐在办公室里。”孟泽林以公务员工作不具挑战性,回绝了父亲的期望。他觉得,现在的独龙江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他有能力学以致用,带动村里更多人致富。


事实上,父亲孟新春并非不了解儿子的志向。在县城读过初中的他也曾经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早在2006年就开起了小卖部。那时,进货全靠人背马驮。“村里的人主要买的是火柴、蜡烛、食盐和罐头。


孟新春凭借善良、诚实收获村民的信任,他被选为村组长。今年上半年,湖南人李金云在村里开了一间“大型超市”但生意却总拼不过他。孟新春认为,不是李金云经营不好,而是因为乡亲们现在还是习惯用独龙话交流。“今后李金云的生意肯定会很好。因为他进货快,货品多。更重要的是,外面的人来的越来越多。


爱得再轰轰烈烈的情侣,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父母。”家庭中的冲突,总是能被温情化解。上一辈人的优点,孟泽林心里比谁都清楚。


双十一”,孟泽林给老爸店里的山货董棕粉和独龙毯精心拍了照片,开始微信叫卖——“独龙毯纯手工,只有我们民族有。而董棕粉,养胃健脾。整个云南省,只有我们这儿有。


短短一天,孟泽林卖出132斤董棕粉。带着好心情,12日中午,吃完午饭的一家人由弟弟孟泽云开着微型车,溯江而上10公里,去帮姑姑家釆收草果。孟新春会在半道先下车,拐上山去到同村人迪志辉的蜂场用手机拍照片。一大早,迪志辉就跑来告诉他,自己的蜂蜜被黑熊吃个精光,而且还把10多个蜂箱砸个稀烂。他需要孟新春帮助拍照证明,并找乡林业站要补贴。

 


涨姿势

 

多年前,独龙江乡还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如今,独龙江新建了广播电视发射塔,开通了程控电话、宽带网络,独龙族群众看到了电视、用上了电脑、手机,2013年末,全乡电话用户1650户、户均1.5台,信息获取和语言沟通多样化,社交语言从过去单一的独龙语,逐渐扩展到使用汉语、傈僳语、怒语,独龙族日渐从过去封闭保守的环境中走出来,增进了对外界的了解与信任。2013年末,从事车辆运输、加工业、旅游和餐饮服务、手工艺品制作、经商等行业人员,占独龙族劳动力人口的30%,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明显转变。

 


故事二:直过民族小康路上决不掉队

2010年,云南省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从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个方面帮助独龙江乡脱贫。


余秋尚是一名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帮扶工作队队员。“刚来的时候村民们见到生人转头就跑。”在余秋尚的记忆里,那时的独龙江乡与现代社会完全是两个天地,“多数人不会洗澡,白天晚上都是穿盖一条独龙毯,种点玉米、土豆、养鸡,却无法自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在项目帮扶过程中,独龙族民众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惯,并不断学习种养技术,乡里还建成了日加工处理20吨的草果烘干厂。农民尝到了甜头,积极性逐渐高了起来,重楼、漆树等种植也已起步。


 

当地政府官员介绍,通过5年的整体扶持,独龙江乡在物质层面实现了三个明显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到县城的80公里柏油路和乡内60公里柏油路基本完工,26个居民点集中到了公路沿线,彻底告别了大雪封山历史。


二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乡1068户4350人,每户一栋安居房,彻底告别了昏暗、潮湿、狭小的茅草房和杈杈房,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经济收入明显改善,以草果、重楼、花椒和独龙牛、独龙鸡等为代表的生物产业初具规模,独龙族人第一次从产业发展中获得了经济收入。

 


故事三:怒江大峡谷里有个“足球王国

在怒江大峡谷,看惯了高山、雪峰、原始森林和险滩,突然来块现代化的足球场,还真让人有些惊艳。


在被称为“人神共居之地”的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新闻君的小伙伴前几日就偶遇怒江大峡谷里唯一一块人工草坪足球场。


这块足球场属于丙中洛中学,由云南省教育厅援建,为9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球场建于峡谷一面的半山坡上,悬于怒江上空,堪称中国最为险峻的足球场。丙中洛中学校长元付生介绍,该校足球场,是怒江大峡谷里唯一一块人工草坪足球场。有了这块足球场,校园足球文化开始盛行。目前,学校成立标准的22人足球校队,大部分班级也有自己的班队。丙中洛中学俨然成为怒江大峡谷里的“足球王国”。每周,这里至少会迎来10节足球课。就在不久前,怒江州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也在这里举办。

 



涨姿势

 


怒江州倡导在教育的本源上进行变革,突出爱和尊重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兰坪县河西乡中心校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每个新生入学,教师不仅手把手教孩子洗脸、洗手,还让孩子学会与生活有关的技能,体会由劳动带来的“我能行”的成就感。


兰坪县城区幼儿园编排了12套最具代表性、表现当地普米族人的“普米搓蹉”舞蹈,教给每个孩子,让孩子们在每个欢乐时刻都能翩翩起舞。


泸水县老窝镇中心学校则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让山区孩子也能自信从容地在课堂上精彩展示、辩论。


福贡一中、怒江州民族中学紧跟现代教育步伐,实行学生自治管理,每个孩子既主动管理校园,也接受他人的管理和监督。


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现代社会,从时空上讲是容易的。但是,如何让他们的心也与时代同步,恐怕是无法‘格式化’的。”怒江州副州长丁秀花本人就是怒族人,她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年不上寄宿制学校,恐怕我今天还在山上打柴、河里抓鱼。怒江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特教的教育体系,未来还要建高职学校。但是,这个体系目前还不够健全,也不够丰富。这需要我们一代一代教育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像传接力棒一样。在教育上,无法做到直过。

 


镜头地点:知子罗

 


历史上,位于碧罗雪山西麓的知子罗一直是怒江通往内地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人马云集,繁盛之状一时无两。


但是,随着怒江江边公路的开通,知子罗的命运急转直下。1974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1986年,碧江被撤销县制,县城被拆除一半,成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怒族村庄之一。如今的知子罗村,长住居民不到1000人,且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山民。


曾经的弃城,如今变成怀旧之城。众多的都市人,开始不辞辛苦来知子罗寻找逝去的童年记忆。

 


尘封记忆的旧城期待新生


 

知子罗,怒江大峡谷中一座曾经废弃的县城。新闻君的小伙伴近日也造访了这里。在触摸尘封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昔日记忆同时,也感受到如今它在“修旧如旧、以旧换新”中彰显出的勃勃生机。


时近中午,高悬在怒江江面以上1000余米、半山坡地的知子罗依然浓雾弥漫,寒风凛冽。


走入迷雾中,街道鸦雀无声,鲜见行人。昔日工人俱乐部的五个大字牌匾还在,墙上毛主席语录的红色油漆尚未完全剥落,卫生所的窗台上晒着包谷和红辣椒,却不见房主们的身影。


在曾经的图书馆八角楼前,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小男生在玩耍;毛主席头像下,一位怒族老人靠着墙壁烤火;再往里走,曾经的机关大道,只有家禽闲庭信步,偶有背沙土的青年对我们呵呵一笑……


在昆明驴友骆中华看来,知子罗,有着比贾樟柯电影作品所反映的更充分的小县城情状。更为神奇壮丽的是,知子罗的四围有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山峰,有直线距离不超过一二十公里的怒江和和澜沧江两条大江。垂直高差超过四千多米的大峡谷植物立体分布,花枝四时不断。


八年前,一名本土傈僳族女士出资拍摄电影《知子罗》上映,一时吸引了众多访客。从此,怒江峡谷有座“记忆之城”的名声鹊起。事实上,当地政府非常希望将这里唤醒并打造为怒江大峡谷里最具特色的旅游小镇,不久前,他们特别邀请了一批网络“大V”前来,意欲让更多的人知道知子罗。


坚守和游历过知子罗的人们相信,它的好时光也许就要到来了。在不久的将来,它有望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小镇。


这几年,来知子罗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我们家就接待两千多个客人。”51岁的知子罗旧城客栈老板阿波说。接下来,他还打算把客栈再好好翻新,迎接更多游客的到来。


阿波客栈垂直向上一百多米的山顶上,是著名的老姆登生态茶园。在怒族老人陆金的茶厂内,陆金和妻子正在包装新开发的有机红茶,几天后这些茶叶就可以送抵上海茶商的店中。茶厂门口,福贡县省定民族完小美术老师和继林正与妻子蜂金穗在粉白的墙壁上创作反映怒族人生产生活的壁画。


黄昏时分,二十多位来自怒江州首府六库镇的游客来到陆金的茶庄。他们将在这里过夜。一行人对和继林夫妇的创作大加赞赏。其中有人说他的壁画有毕加索的风格。和继林说:“有不少游客称我是怒江大峡谷里的毕加索。

 


结语

在怒江,木屋变成了楼房,古道变成了油路,太阳能进了农家,液化气代替了火塘,镇里建起了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街上有宾馆,有超市,有卫生院。手机成了年轻人手里的宠物,电脑、电视悄然走入百姓家。都市人有的这里的人都有了。一往无前,昼夜不舍,这是怒江的禀性,也是怒江人的禀性。他们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因为他们有梦,因为光明就在前头。

 



(综合中新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