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发展也要“补课”(转自云南日报)

27.05.2016  21:08


        弥勒市红河水乡城市综合体建设



        滇南中心城市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示范线

 

 

        直面问题需要勇气,破解问题需要智慧。在此次的全省城市工作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会议,谈得最多的是问题,讲得最实的是怎么破解问题。

        【问题一】 发展差距在拉大

        在城市现代化实践中存在唯经济建设、唯城市建设的倾向,见物不见人,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严重滞后;重视单个城市、轻视城乡体系,导致发展失衡;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打破,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尤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呈扩大趋势。

        【破解思路】要优化城市布局。要围绕“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空间格局和国务院批复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次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依托,重点突破、极点开发、带状推移、轴辐扩散的城市空间开发新格局。实施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进一步强化省会昆明的中心地位、龙头作用和集聚效应,推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大理、昭通等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县城扩容提质和特色小镇建设,在线上优化支撑城镇布局的设施网络,在面上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大中小城市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问题二】 规划管理待提高

        城市规划重眼前轻长远,对未来发展预见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千城一面,缺乏个性;重求新轻传承,贪大、媚洋,没有历史人文气息,失去应有品位;重专家轻民智,公众参与热情不高;重编制轻执行,拍脑门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现象时有发生。

        【破解思路】要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城市的“成长坐标”。坚持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坚持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理念,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使规划既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又给后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编制城市规划要注重“接地气”,不仅要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要邀请市民共同参与,切实照顾各方关切,在城市规划领域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提高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公开性。

        【问题三】 五重五轻现短板

        城市建设重开发轻保护,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

        【破解思路】精益求精,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以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路网,坚决打通各类“断头路”。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地下停车场建设。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修复。抓好城市建筑质量。抓好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我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独特优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把突出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内涵,留住城市里的文化乡愁。

        【问题四】 矛盾触点仍突出

        农业转移人口和流动人口仍然游离在城镇之外,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城边村问题仍然突出;城市管理相对粗放;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破解思路】要精细管理,抓好几个重点:一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紧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找到适应现代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不再建设封闭的住宅小区,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二是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力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隧道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三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四是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五是发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

        【问题五】 传统方式难持续

        过去,我省城镇化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常住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生态环境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问题,城市低密度扩张、粗放式发展。随着初级生产要素、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和社会公平要求迅速上升以及投资回报率趋于下降,传统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破解思路】推进城市改革创新。建立以一张蓝图为统领,面向实施、面向管理,区域性规划、特色要素规划、专项专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共五个技术层级构成的城市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破解城市建设资金困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推行PPP模式、管好用足城市土地资源、建好投融资平台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凡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积极性、适合承担的,都要积极推行PPP模式,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机制,兼顾好公共利益与投资收益的平衡,给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在城里学习、打拼的流动人口从暂住转为居住,从“”转为“”,实现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