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城”果丰硕 乡村发展“乡”貌堂堂——大理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之十七

07.01.2019  15:13
 

□ 本报记者 施贵兴 赵雪梅

放眼大理的城市,街道宽阔笔直、交通井然有序、建筑错落有致。穿行白州的乡村,绿树、鲜花、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为了这个美丽画卷,我州以城市建设、乡村发展和城乡统筹作“画笔”,经过四十年的努力,绘制出“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城乡画卷。

城市建设

城市虽小却不失现代和活力

针对山区面积达93.4%的实际,我州经过探索,一条以中小城市为主、小城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组团式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已在眼前。

规划引领,探索发展道路。1980年,我州开始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步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于2016年编制完成《大理州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5)》,彻底明晰了城镇化发展布局:构建以“一核一群三极”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一核”即以大理市主城为核的云南经济发展副中心,“一群”即大理滇西中心城市“1+6”城市群,“三极”即北部城镇发展极、西部城镇发展极和南部城镇发展极。

完善设施,增强承载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至2017年底,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90平方公里。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我州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7252.1万平方米,共建设公租房52844套,总计为14万户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已建成城市道路738.54公里,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14座,日处理生活垃圾设计规模达到1690吨;已启动6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累计长度19.873公里;累计建成城市供水管道1456公里,城市用水用户达26.52万户73.93万人,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2.81%;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4座,实现了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排水管道1529.17公里,全州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91%;已建成液化石油气储备站12座,储气量达到1467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45.81%……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现代化水平。着眼人居环境改善,我州抓好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在全州城市全面实施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依法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2016年初,大理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全州已建成公园159个,累计建成绿地面积3360.28公顷,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7个、省级园林单位344家、省级园林小区82个。

为提高现代化水平,我州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工程建设,“十三五”以来又着手实施“宽带大理”“无线大理”“高清大理”等项目,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指日可待。

乡村发展

让人记得住乡愁

跟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乡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使农业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发展几经变迁,但我州始终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思路,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乡村”;不断提升农村综合实力,打造“宜业乡村”;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宜游乡村”;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均衡乡村”;不断强化乡村社会治理,打造“和谐乡村”。              

随着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一批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理市大理镇南五里桥村加强便民利民服务,实现了买日用品、买卖农家菜、看病、村民缴费领取惠农补助、健身娱乐、邻里纠纷矛盾“六不出村”,荣获“2016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荣誉称号。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大力建设富裕回村、文化回村、和谐回村、生态回村,2014年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宜居宜业宜游的模式千姿百态,仍具有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共同特点。为了记住乡愁,我州积极保护乡愁,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最大限度保留乡愁的物质文化承载。2012年以来,全州共有111个村落分4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省第一。为了记住乡愁,我州努力留住乡愁,于2015和2016年,先后两次开展大理十大美丽乡愁评选活动。为了记住乡愁,我州加强非遗物质文化存续环境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放乡愁。

洱海之滨的古生村,就是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休闲观光美丽宜居乡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民李德昌家所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城乡统筹

良性互动力促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需发展,乡村待振兴。城乡统筹发展是必然选择。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上,我州特别注重二者良性互动。在以工促农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农村就业;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乡村振兴。

山地城镇建设是城乡良性互动的有益探索。2003年,我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大胆探索“保护坝区良田、保护田园风光,工业项目上山、城镇建设上山”的城乡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进海东山地新城建设。在海东新城的引领下,全州山地城镇建设步入了新里程。

特色小镇建设是城乡良性互动的另一个成功实践。特色小镇集“产、城、人、文”于一身,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立足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州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6月,大理古城、巍山古城被列为创建国际水平的特色城镇名单,大理市喜洲镇、剑川县沙溪镇被列为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大理双廊等小镇被列为创建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名单。

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7年,全州常住城镇人口162.1万人,是1978年的9.99倍。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6.23%上升到2017年的45.68%,上升了39.4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