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是古城的脸面和名片——大理古城之鉴

07.01.2015  22:31

      2014年8月,青奥会在南京举办之时,南京市政府宣布“开放”明城墙。像林立的梧桐树一样,明城墙是南京的乡愁和名片,通过开放让城墙成为市民、游客触摸历史,感受城市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花28年建起的南京城,城垣达35公里,现今还拥有25公里体量,26年前就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原来是“能看不能上”的城墙,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市民休闲场所和旅游胜地,2015年争创5A级景区。

      将古城墙由静态的文物,转变为可以传承、利用的“文化遗产”,值得大理借鉴。

      大理(府)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大理卫指挥使周能督建。大理城方围6公里,城墙高8米,厚7米。墙体内部用土石,外表用定制的厚砖修砌,十分坚固。设有4门:南门名承恩,后改称双鹤;东门名通海,后改为洱海;西门名苍山;北门名安远,改称三塔。四门城楼各“高二丈二尺,宽四丈八尺”;城墙上建有敌楼15座,垛口1560个,城外有护城河。明清以来虽然经过几次战乱的破坏,但地方政府有保护和修缮的传统,到1950年代初期,大理古城的城墙还保存完好。1958年之后的“大跃进”,以及“学大寨”,城内竟然出现南北两个大水库,城墙被当作“封建遗物”受到摧毁。

      1990年代,大理州市领导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1999年1月9日,时任大理州州长的李映德在全州三级干部会上,提出“文化立州要以建设旅游精品工程为主攻方向”:要做“四古”(出古书、奏古乐、复古城、探古陵)。其中“复古城”列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取规划一步到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发动捐款,从严保护、分步分段实施,修复了从南城门到红龙井,全长660米的一段城墙。总投资2650万元。工程质量优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社会反映很好,市民普遍认为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功德工程。

      修复城墙并非造假古董,因为墙体基础还在,不是无中生有的编造。与那种借“”之名,实为房地产开发的“复古”,造“”建“”有根本性的区别。2004年6月24日—26日,外地70多家旅行社共430多位嘉宾来大理考察,认为:“大理古城是大理旅游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载体和脸面,进入大理古城首先看到的就是城墙和城楼。近年大理城的4道城门楼已恢复重建,但有城楼而无城墙相连接,古城风貌仍不完整。

      城墙是历史的记忆,是时间的留痕,它浓缩着一段段历史,包含着人与建筑物的感情。大理人对城墙有着深切的怀念。20世纪40年代在大理读书的学子,晚饭后有到城墙散步的习惯;居民也爱“逛城墙”。那时三月街的赛马是在西门外的公路上举行,城墙是最好的看台。再从深层次意义说,修复城墙是“还历史欠债”。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我们这一代处于政通人和,经济发展进入小康阶段,把城墙修好交给下一代,以体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共同的历史使命,无可推辞和回避。

      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修复古城墙并非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工程项目。例如去西安旅游,登城墙要买票,门票价格还不低。昆明在8月公布《十大公园景观品质提升建设规划》,其中,昆明动物园将在圆通山上“修900米的古城墙,墙体内部将建立体停车库,以解决市民及游客停车难问题”。就大理的现实情况看,来大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的夏季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每天不少于1万人拥挤在复兴路、红龙井一带,可以用“爆满”、“超负荷”来形容,如何分流成为难题。如果继续把城墙修好,人们可以像南京一样:“见墙、近墙、游墙”;大理的城墙还可以饱览苍洱风光,成为古城的一张名片。合理利用就是对古城墙最好的保护,南京已做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