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整治不只"拆"一条路 昆明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19.10.2016  12:41

   核心速读

  一边是高楼大厦,

  另一边是低矮破旧的老房子;

  一边是宽敞整洁的柏油路,

  另一边却是污水横流的狭窄街巷;

  这是昆明某城中村的真实写照,

  更是一座城繁华背后不可磨灭的痛。

   是的,提起“城中村”,“脏乱差”似乎就是它的代名词。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拔点”是根治“城中村”的最佳办法,但这背后往往又有巨大的改造成本掣肘。如果一时不能拆迁,难道“城中村”环境整治就没有出路了吗?

   我们了解到,目前昆明市纳入拆迁改造范围的城中村有382个,其中31个已经改造完毕,还有208个已启动建设。也就是说,还有143个未能启动建设或着还未列入“拔点”范围。

  如何让这类小区居民告别

  “蓝瘦,香菇”的环境?

  为政者怎么说?

  专家如何看?

  wuli昆明怎么干?

  各位,快上车!

脏乱差问题仍然存在

   记者走进昆明市潘家湾大村片区,这里的环境,与光鲜亮丽的翠湖小西门商圈有些格格不入。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滇西进昆马帮的落脚点,那个时候,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可如今的潘家湾大村却停滞不前,早已看不到老昆明曾经繁盛的影子。

   漫步在潘家湾大村,片区里不是低矮的城中村,就是老单位宿舍,有40多个单位大院,且多是破产或已取消的单位老房子,布局结构混乱,不仅基础设施破旧、缺失,而且管理无序,519户租住户里就有150多人是小商贩,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突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一到雨季就淹水。

   潘家湾片区虽然破烂,但人气却很旺。村民把一条弯弯扭扭的老路叫“潘家湾路”,两旁破旧的临街房屋都被租用经营小饭馆,从贵州来的李先生以4万元一年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经营着一家火锅店,和其他饭馆一样摆上简陋的四五张矮桌和一套厨具,生意就开张了,据说生意还不错。

   这就是昆明城区一环路以内一个城中村的现状。虽然这里也经历过一些整治,但效果并不理想。“希望这里能进行改造,我们也想住的环境好一点。”68岁的村民邵荣一直盼望着拆迁改造,但一直没见动静。

   五华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灿辉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潘家湾大村片区就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发商来了几批,最后考察了几次就都放弃了。”杨灿辉分析,这里面积狭窄、容积率低、开发成本高、搬迁困难等多方面因素,让开发商觉得利益空间狭小而放弃。

   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类似这样的“城中村”、“厂中村”、老旧小区,由于部门的管理难度大,很多业主也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管理责任,加之外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不高,环境水平每况愈下。

启动微改造 老小区换上新颜值

云南日报美编 刘一飞 画

   所谓“微改造”,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在维持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对老旧小区实施更新,有效提升人居环境。

   国庆假期结束后,记者来到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船房社区,从社区北门进入时,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纵贯社区南北,小区格局和轮廓变得清晰,原来贴满小广告的电线杆没有再突兀地矗立在眼前,原来交织如蜘蛛网似的输电线、通讯电缆线和有线电视线消失了,原来各种杂乱摊贩不见了,社区道路变得平整,楼房变得整洁,行人、车辆通行有序顺畅;临街商店的招牌大小和色调都进行了统一规范。

   变化就发生在4个月前——6月20日,西山区以船房社区作为全区先行试点,率先启动城中村微改造项目。

   船房社区微改造项目是结合实际、突出“三线入地”整治,即将7.4公里的强电线路由“上天”改为“入地”,将弱电线路由“蛛网挂空”改为“入地入管”,并对5000米自来水管进行了改造。道路整治工程对船房路及其支路1540米采用沥青混凝土罩面,拆除、更换破损的路沿石及人行道小板490米,对村内栋间50条巷道、人行道花砖进行更换、铺平,重新规划设计了应急、停车、消防等设施。环境提升工程通过设置社区文化墙、公示栏、宣传栏等,提升文化品质,同时完善环卫配套设施,设立固定垃圾箱20个,流动垃圾桶70个,公厕免费对居民开放,从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商铺、道路两侧及居民楼前环境卫生开展专项整治,统一制作、更换安装90户、1100平方米店招店牌,有效解决了卫生差、招牌乱、环境不好等问题。

   船房社区变得清爽干净了,但这还只是记者看到的直观变化,社区居民讲述的还有很多细微的体验。船房社区七组居民邹丽萍告诉记者,她最高兴的是不用再过常常停水停电的日子了。记者遇到宁夏人普彦河,这位在昆明打拼近30年的西北汉子打算在船房社区长住下去:“卫生和安全环境变好了,生意也好做,住下来就更安心些。

   “听到群众抱怨少了,满意度提高了,我们就觉得微改造工作确定的路子是对的。”船房社区党委副书记曹春荣说。“无论城中村改造与否,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水电问题都要加以解决,脏乱差的情况要加以改观,突出的消防隐患要坚决消除,人居环境提升一点,群众的幸福感就能增强一点。

保持好环境 关键要将管理跟上去

   日前,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将以建设“美丽春城、宜居昆明”为主题,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加快实施旧住宅区“微改造”在内的城市“三改”工程等,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居住条件,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让人民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而昆明市“城中村”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当属西山区和官渡区。其中西山区有115个城中村待规划改造,是通过拆除重建的方式来改造还是“微改造”尚无定论。6月开始,西山区贯彻省市提升城乡环境行动要求,在全区十个街道办事处各选择一个试点开展微改造,包括3个老旧小区和6个城中村,目前已经完成了9个,让周边12万人受益。同时9个项目已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投入压力很大,“但是绝不能忽视群众对改善基本卫生、安全环境进行改善和整治的诉求”,区城改办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由此可见,能否有效提升城中村、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既实实在在体现党委、政府发展理念大转变,更实打实地考验干部作风素质大提升。

   潘家湾大村片区今年5月进行了“微改造”,通过规范商店招牌、道路清理修补、电线电缆规范改造、建筑立面美化、楼道清理整治、新增绿化带和文化墙等举措,缓解了这里“脏、乱、差”等问题。同时,居民也提出要把整治成果保持下去,早日让大村融入城市生活、勃发社区生机。

改造后的永兴路社区

   永兴路社区的刘启云说:“现在改造才结束,设施都是崭新的,居民群众都还处在兴奋状态,但这不代表一好百好,社区要治理好,关键还是要管理跟上去,才能把这种良好环境保持下去。

   此外,有专家指出,尽管城中村、老旧小区建设管理好是个非常难的课题,但倘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将持续治理和监管这根“”绷紧了,守住安全底线,抓好长效社会治理,区域环境面貌会有明显提升。

构建美丽宜居春城

  □ 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喜良

   近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作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会,吹响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品质的号角,这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惠民工程。昆明市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深入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努力让城市“”起来。针对当前城市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抓好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在抓好面上“治乱、治脏、治污、治堵”的同时,把分区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与拆“”增“绿”结合起来,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结合起来,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结合起来,重点开展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门户节点提升、街道景观综合整治、夜景照明系统升级等工程。加大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对建筑施工、拆迁工程、道路扬尘的控制和治理,切实改善空气质量,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持续改善滇池水质,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水交融、城美人和的现代化城市。

   深入开展“七改三清”,努力让农村“”起来。我们将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农村“七改三清”,改造农村道路、住房、饮水、用电、牲畜养殖圈舍、厕所、炉灶,确保2017年实现100%建制村通村硬化路,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乡镇自来水厂供水设施全覆盖。清洁水源、田园、家园,确保2020年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70%以上建制村达到绿色村庄要求。通过治理“脏乱差”,加强生态保护,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此外,重点加强滇池流域、城镇和主要交通沿线面山“五采区”的植被修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开展以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水库坝塘、村庄院落等为重点的绿化造林,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森林抚育等工程,不断提升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更有特色、更有品位。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我们将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提升昆明城乡人居环境,构建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为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作出应有贡献。

   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 西山区委书记 周红斌

   今年以来,西山区坚持发扬首位意识、首创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部署和昆明市委、市政府“七重工作”要求,针对“城中村体量大、老旧小区多、大拆大建无法有效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实际,积极探寻化解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剧增和城市发展建设提速矛盾之间的结合点,坚持创新先行、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以城市“微改造”为突破口,全面落实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工作要求,实现了老旧小区靓丽蜕变,推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在推进“微改造”工作中,我们立足民生、谋求发展,敢于动真碰硬,勇于创新先行,巧于整合力量,于2016年6月20日,昆明市首家以“三线入地”整治为重点,在福海街道船房社区启动“微改造”试点建设,并迅速将示范点建设覆盖至全区各街道。9月20日,各示范点建设全面竣工。工作中,我们理清工作思路,推进微改整治,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对老旧小区实施更新,缓解区域功能与周边发展的矛盾,同时将更新公共设施、改善卫生环境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融合发展、巩固基层党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优化社区服务等紧密结合,实现“微改造”由初级向高级转变。

   通过“微改造”,各示范点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公共配套更加现代、服务体系更加优化、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既迎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又凸显自身特色,实现了便民、智慧、休闲、宜居、现代、生态的靓丽蜕变,共惠及周边居民12万余人。

对症下药改造“城中村

   不能“一刀切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对昆明市来说,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是难点。对此,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培茗认为,大搞拆迁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是拆迁改造,还是“微改造”,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社区重新焕发活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美国曾经用推土机式的大拆迁来改造老城,但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欧洲国家借鉴了美国的教训,采取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方式,更加注重社会学、经济学的范畴,重新焕发老城社区的活力,取得良好效果。”王培茗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中,非保护类街区也应该遵循社会经济学的规律,对这些街区进行科学评估后,可采取多元化的改造。如建筑破旧危险的,或者位于城区中心影响城市功能的街区,可以考虑拆迁;有些建筑不老旧但富有生活气息的,如城中村,则可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增加公交、道路、公厕、路灯、垃圾房、公共活动场所等,让原住户享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一种建筑还牢固但丧失功能的,如老厂房等,可以通过功能再利用的方式来改造,改造成艺术空间、展示平台等。“最重要的是要对街区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类别来对待,杜绝‘一刀切’。”王培茗说。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最重要的是让人住得舒心、方便,环境整洁、优美;对于非保护类街区的改造,要注重提升社区经济、关注社会交往、振兴社区活力,让老旧小区或城中村里的居民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成为城市里的“孤岛”。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出品

   云南日报记者:雍明虹 茶志福 张雁群 李竞立 /文 记者:周灿 张雁群 茶志福 江洋 摄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
云南旅居的新宠儿竟然是TA?
旅居,从来不是单一的气候、观景、亦或者文化、投资,Zhifang.com
昆明二环内5个新盘蓄势待发
今年以来,昆明二环内多个停滞多年的项目有了新的动作,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