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埂大坝 与红嘴鸥叙叙情道个别

16.03.2016  09:48

海埂大坝,人鸥和谐。记者孙瑞婷/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孙瑞婷 再见,老朋友!”3月14日,海埂大坝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送行活动,昆明鸟类协会的工作人员通过为红嘴鸥环志,组织志愿者与游客喂食海鸥,为这些即将离开昆明飞往西伯利亚的小精灵进行最后的“送别”。

鸟协工作人员在为红嘴鸥测量体长。记者孙瑞婷/摄

     带上中国“身份证”回故乡

    上午,虽然滇池边的狂风几乎吹得人站不稳,观鸥喂鸥的游客依然不少,成百上千的红嘴鸥翱翔滇池水面上空,和着风涛浪卷的回声欧欧鸣叫,如同集体向人们说着再见。离别前,昆明鸟类协会的工作人员为本次来昆的红嘴鸥最后一次环志———为20只红嘴鸥测量体重、体长、翅长等身体指标,并戴上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统一核发的标有“北京1928信箱”的脚环。

红嘴鸥的脚环上刻有“北京1928信箱”字样。记者孙瑞婷/摄

    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杨明告诉游客,环志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红嘴鸥迁徙、生活习性等重要情况。当大批鸟被环志以后,其中有些个体或迟或早总会由各种不同途径被人们重新得到,得到人若有环志常识,就会按环志上的说明把获得该鸟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有关情况通知原环志机构,这样,通过对该鸟的环志与回收国,可以了解该鸟迁徙的时间、地点、飞行方向、路线、鸟的寿命以及在越冬地或繁殖地逗留的时间等方面的重要而详细的资料。

    “我们之所以知道昆明的红嘴鸥来自西伯利亚,也是因为科研人员早前发现了带有莫斯科鸟环的红嘴鸥。而红嘴鸥佩戴的小铁环只有其身体重量的0.3%,相当于普通人戴了一只手表,所以并不会对其生存造成影响。”杨明笑着介绍。

称体重 “我是不是有点胖?”记者孙瑞婷/摄

昆明鸟协副秘书长杨明在环志后放飞红嘴鸥。记者孙瑞婷/摄

    在为红嘴鸥称体重时,杨明高兴地说,“这些红嘴鸥刚来时,平均体重只有240克左右,而现在大多数已达到了300—400克,刚才还称到了一只450克的成鸟海鸥,说明健康状况还是非常不错的”。昆明市鸟类协会秘书长赵雪冰也介绍,红嘴鸥本来是野生鸟类,多数在野外的湖泊河流越冬,很少进入城区,但昆明的良好自然条件,加上政府、专门机构、民众的保护与爱护,把它们留在了春城,这是很难得的。

志愿者在喂食红嘴鸥。记者孙瑞婷/摄

     长途跋涉前吃得饱饱的

    在海埂大坝上,鸟协的工作人员正拿出成箱的鸥粮,将小袋分发给志愿者、游客,让大家最后喂一喂海鸥,让它们在长途跋涉前吃的饱饱的。

鸟协工作人员喂食海鸥。记者孙瑞婷/摄

    李奶奶是鸟协会员,已经65岁了,迎着大风,她将一袋一袋的鸥粮撒在岸坝上,立即引得成群的海鸥前来竞食,她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她和老伴就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义务喂海鸥,在红嘴鸥栖息昆明的10月到次年3月,他们每一天都拿着政府发放的鸥粮到环西桥喂海鸥。2012年加入鸟协后,除了继续喂鸥,她还参加协会的其他爱鸥护鸥活动,“只要有需要,像今天这样的,都会立马过来。

    李奶奶不愿意透露姓名,因为她觉得像她这样爱鸥护鸥的人太多了,包括很多年轻人,“他们自己花很多钱买鸥粮,怕它们吃不饱。”在李奶奶看来,人们喜欢红嘴鸥也是因为它们带来爱与美好,“我看到这些小精灵就很快乐,它们从遥远的地方来,成千上万翱翔天空,留下那么壮观的风景,还让人们懂得献爱心,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游客喂食红嘴鸥,为它们送别。记者孙瑞婷/摄

    红嘴鸥即将离昆,它们将跨越近3000公里,飞越大海、高山、种种恶劣的天气,回到它们的第一故乡——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繁衍后代,李奶奶希望最近一段时间市民能多去喂喂它们,好让它们在开启漫长旅途前,吃的饱饱的,更有力气进行远途飞行。

     红嘴鸥留给春城的美好瞬间

    “三十年前,白色的精灵———红嘴鸥悄然入城,吸引了春城人民的广泛关注,由此‘冬天到昆明看海鸥’,这种为之骄傲的浪漫约会,昆明独享三十年。”对于红嘴鸥,昆明人总有说不完的“情话”。今年,是历年来入昆红嘴鸥数量最多的一年,达到了一万八百余只,在春城,红嘴鸥似乎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爱的纽带,在彼此的欣赏、爱护、包容中变得更加默契。离别前,不妨再与这些老朋友叙叙情,告个别,看看红嘴鸥留给春城的那些美好瞬间吧!

滇池上空万鸥齐飞。记者孙瑞婷/摄

再看一看生活了5个月的美丽滇池。记者孙瑞婷/摄

看我美吗?”记者孙瑞婷/摄

美美哒!”记者孙瑞婷/摄

看我萌不?”记者孙瑞婷/摄

一、二、三,跳!”记者孙瑞婷/摄

红嘴鸥 10月再见!记者孙瑞婷/摄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