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恢复重建:八保村144户受灾村民搬进新居

10.12.2015  11:06

迎新知大爱,家家道喜,报德同唱沁园春。灾后住华楼,户户登高,感恩不忘共产党。”两幅长长的大红对联,从六楼顶上一直悬挂到一楼。12月8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到达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保障房1号地块时,只见几户村民正在搬新家。这是三栋崭新的楼房,有六层高,外墙用棕色和乳白色的涂料粉刷,在阳光照射下,显得非常地耀眼。

据了解,灰街子安置保障房1号地块共有144套住房,已经全部分给八保村的受灾村民,这些村民已经全搬进了新居。而八保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336户村民购买了安置保障房,剩下的200多户,将在本月20日左右安置完。

能够住进新楼房,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高高兴兴搬进新家。

母子双双喜搬新房

在灰街子公租房1号地块的院子里,几名工人正在院子里面挖土,栽种绿化植物,挖机还将大大的石头吊起来,用来修建假山和溪水。58岁的翟汉芝和她33岁的儿子胡开富正在往楼上搬运家具。老人家这次抽签抽到的是五楼的房子,是一套面积为90平方米的保障房,三室一厅,一厨一卫,还带两个阳台。为了搬新家,老人家花费了六七千元,从集镇的市场里购买了一套沙发,一套组合电视柜,一张床,为了省钱,老人家舍不得购买新的液晶电视机,还是用以前家中的一台老式电视机。而这台电视机也算是在地震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台家电,幸亏当时家中房子垮塌时,有半块房顶没有坍塌下来,这台电视才幸免于难。“这次买房子,我是一次性付清了5万元的费用。不过,这笔钱是我积攒了近20年才攒下的。”翟汉芝说。

当问及居住在五楼,爬不爬得动时,老人家显得很自豪,大声地说道:“不怕的,老是老一点,我们爬得动,而且是住得高,看得远嘛!这个房子是用钢筋加混凝土修建的,牢固、漂亮,很好住的。

当初抽签时,老人家抽到了五楼,而她的儿子抽到了二楼。“不怕的,如果父母亲爬不动楼的话,就来住二楼,我们去住五楼。”胡开富说,他们以前住在八保村,地震造成整个村子里的房子都垮塌了,他们家的几间房子也变成废墟,响应政府的号召,才搬到灰街子安置保障房居住。地震以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地震发生后,他就赶回老家,照顾3个小孩子。“以前家中有五六亩花椒地,每年收入有几万元,这也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地震后,花椒地受到了损毁,就只有几千元的收入了。平时,就靠在工地上打点零工,挣点生活费。

孩子们读书方便了

一家五口人够住了。”胡开富分到的也是90平方米的房子,他说,“居住在新家,主要是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子上学也很方便的。我们年轻人还是要回到老家去搞生产,把花椒和核桃树种好,这是全家人主要的生活来源。

胡开富介绍,八保村距离龙头山镇有20多公里,山高路陡,地震前连公路都不通,村民们如果要在山上修建房子,成本非常高,比如一包水泥,成本价就20元左右,如果要从山下运到山上,必须靠人背上山,再强壮的小伙子,每天最多能背两包水泥上山,一包水泥的价格就会上升到100元左右,而钢筋等建材,根本就运不上山,勉强运上山的话,价格也会翻很多倍。10多年前,自家修建房子时,一个村子的几十个人都来帮忙,才勉强建起来几间砖瓦房。而那些家中贫穷的村民,在山上,是根本修不起房子的,只能住土墼房。

搬到新居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读书非常方便。以前居住在山上时,孩子每天早上6点钟就得起床,到隔壁的村子去上学,从山上走到山下,再从山下走到山上,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而且经常迟到。现在搬到新居后,3个孩子都到骡马口中心小学读书,骑摩托车送,上学只要10多分钟的时间,学校还提供早点等伙食。而且地震后,为了救灾,救援人员在山上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现在可以骑摩托车回到村子里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