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铁三种方式防门夹人 乘客抢门现象时有发生

13.11.2014  10:11

昆明地铁车门和地面均有上下车提示标识

    近日,北京地铁一位女乘客被夹在车门与屏蔽门之间,最终被行驶的列车卷入,致重伤不治。针对此现象,昆明地铁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防门夹人,11月12日,记者实地走访多个车站,了解昆明地铁预防措施。

    据昆明地铁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在规定时间内车门和屏蔽门响起“嘟嘟嘟”的提示音后,会自动关上,乘客勿在此时紧急冲入,因为下一趟车在两分半钟左右就会准时到达,根本不会耽误乘客时间。

    地铁站点依据客流分大站、小站,屏蔽门开启时间也对应在40秒至1分钟。而在地铁南部汽车站,因该站靠近螺蛳湾,客流大,所以设为大站,屏蔽门开启时间为1分钟。记者了解到,昆明地铁第一例车门夹人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9日,当天1、2号线首期工程列车运行时,一名60多岁乘客抱着孙女在登车时被夹住,好在大人小孩均没受伤。

    昆明地铁运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首期工程全线已实现屏蔽门开启关闭在线控制,如屏蔽门夹到乘客或行李,都无法开车。地铁屏蔽门的关合力度都是经过厂家调校的,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

    在地铁车厢门内侧,还有屏蔽门外侧均贴有“小心夹手”“小心站台间隙”等提示标识;屏蔽门上还张贴着“门灯闪烁时,请勿上下车”标识。这都提醒乘客上下车时注意安全。另外,在车厢每个门边上都设置了“紧急通话器操作指引”,并标注了车厢门编号。一旦出现门夹手、夹东西等情况,乘客向驾驶员报告时,可清楚地说出是哪一道门。

    “除了乘客注意自身安全外,昆明地铁还采取三种方式防止门夹到人。”该工作人员介绍,一是靠站务员人工监视列车运行情况,一旦发生异常,站务员均会用对讲机及时通知司机;二是在直线站台,在列车的尾端装有感应灯,一旦有人体或异物遮挡感应灯,司机均能提前发觉,从而采取措施;三是在曲线站台,车身靠近站台一侧设置有红外线感应装置,司机虽然看不见车身尾部,但红外线感应装置可以感知车身与站台之间有无人体或异物,从而提前处置。

    此外,站内工作人员和司机会相互配合,确认所有屏蔽门全部关闭后,才会启动列车。除非发生人工监视和技术手段全部失灵的极端事件,列车门和屏蔽门才会夹到人。

    乘客抢门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昆明地铁日均客流已达18万人次以上,在市中心的东风广场站和火车站前的环城南路站,每天上下车人群非常频繁,旅客在地铁工作人员引导下,有秩序地分流至各道门前,防止一道门前有过多人站立排队。

    在每道门前的地面上,有清晰的引导标志,中间为向外的一个黄色粗箭头,方便乘客下车;两边为向内的两组箭头,方便上车的乘客从两侧进入。但记者发现,仍然有很多乘客并未遵从这一指引,一窝蜂挤在在门口,门一开就从中间“突破”上车,堵得下车的乘客要从两边绕行。

    尽管地铁工作人员在乘客进站时多方劝说,但无视“脚下规矩”的人太多。有时,下车乘客还被堵回车上,等人上完了才能下车。一名前往斗南买花的安女士抱怨,有一次她被堵到下车时差点被车门夹住的地步。

    安女士表示,文明乘车需要每个人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减少隐患和车门夹人事件的发生。

    各国均采取防夹措施

    据悉,1981年日本大阪率先引进了半封闭式的安全门系统。1988年,新加坡一条地铁也开始采用屏蔽门。随后,象征安全和节能的屏蔽门开始为多国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地铁安全防护措施。

    在中国,2002年通车的广州地铁2号线成为最先启用屏蔽门的地铁。在北京,第一条安装屏蔽门的地铁则是五号线。

    东京地铁系统由两家地铁公司的12条线路组成,每天乘客高达806万人次。东京地铁最初营业于1927年,为此,地铁部门在近年来用最新型的多门车辆代替了少门的旧车,以减少乘客进出车辆时间。另外,地铁还安装了自动感应开启装置,在夹人时即刻自动松开并控制车辆启动。

    伦敦人口只有700多万,如果到上下班高峰,牛津街商业街的地铁站口,一小时的客流量就有2.25万人。为了让人们科学地分流,在伦敦地铁的价目表上写着:在上班高峰时间在市中心坐一站地铁,要付4个英镑(1英镑约为15元人民币)。而在非高峰期,只要1.5镑就可以了。这样就让非上班族“自觉”避开上班时间。

    韩国首尔共有12条地铁,每日客流量超过600万。在列车启动前,站台都会响起“车门即将关闭”的广播,一般播两遍后才会关闭车门。另外,车站和列车上的电视屏幕都会不断播出安全短片,片中会告诉人们如何防止被车门夹到等。(云南网 记者赵岗)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