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下

28.11.2016  13:36

  中新网普洱11月27日电 题: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下

  作者:叶娟 保旭 缪超

  在云南宁洱县城里,有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它被称为新中国以来“民族团结第一碑”。今天,这块矗立有60余年的纪念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耸的纪念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普洱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50年9月,43名各民族中的头人和工作人员共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各族代表回到普洱,举行剽牛盟誓立碑仪式,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树立起“民族团结誓词碑”。

  记者近日到访了普洱市,看见了民族团结誓词碑下,一颗绿色明珠正在中国西部冉冉升起。

  波澜壮阔的历史

  1400多年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以马帮的形式,将云南的普洱茶带进了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又将这些地方的特产带回国内,开辟了一条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被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因为这条古道,带来了历史上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辉煌。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城市普洱也因这条古道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普洱境内居住着哈尼、拉祜、傣、瓦、瑶、基诺、布朗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多个民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形态,不仅贫困落后,经济、文化差异导致冲突频发。

  1950年,民族誓词碑立成,也成为普洱上千年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之后的六十年里,它见证着普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普洱市城镇化率为38.9%、适龄儿童入学率99.77%、森林覆盖率近70%、三次产业结构为27.8:34.9:37.3、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789元。

  图为在普洱境内的茶马古道驿站旧址那柯里,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区 刘冉阳 摄

  民族一家亲

  “当时,普洱各民族相互还有隔阂,哈尼族和傣族都不通婚的。”方有富说,那时他20岁,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作为哈尼族代表,方有富成为当时盟誓的一员。

  方有富老人已经记不清这一生给多少人,讲过多少次关于这块碑的故事。但他每一次一定会告诉别人,“没有民族团结,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正如方有富老人所言,半个世纪过去,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感召下,民族团结的信念就深深融入到普洱各族人民血脉之中。

  如今,民族不通婚的历史悄然改变。宁洱县县长罗东保就是最好的证明。

  罗东保出生在墨江县的一个哈尼寨子。用他的话说,“我是我们那里第一个吃财政饭的人”。

  罗东保的妻子是彝族,他们相爱开始在读书的时候。结婚后,妻子为罗东保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在儿子的户口本上写上哈尼族。罗东保说,“随父亲,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

  在记者好奇两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有何不便时,1977年出生的罗东保告诉记者,“自打我记事开始,民族间的通婚就是一件很普通、很自然的事,生活在一起基本不管是什么民族,习惯也都差不多”。

  39岁的哈尼汉子,当上县长的原因,除了他务实能干以外,作为少数民族在谋民族工作中有自己的优势。在普洱市,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经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说:“普洱地区具有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也是其最大的特色,普洱要进一步弘扬民族团结的精神。

  卫星告诉记者,近年来,普洱市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首要任务。自2013年启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以来,普洱已实施创建了1个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60个示范村、30个民族特色村寨,孟连县勐马芒沙边境傣族寨等“民族特色村”、宁洱县民族团结文化建设工程等,成为全市示范区建设的特色亮点工程,有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2个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图为景谷地震恢复重建后的七七村小组 刘冉阳 摄

  打造“生态银行

  11月,中国北方已经降下数场大雪,被北回归线穿过的普洱市依旧温暖宜人,到处绿意盎然,茶香弥漫。

  离宁洱县不远的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祖祥有机茶园里,董祖祥正在忙着和工人建设GMP标准的生产厂房。

  1998年,养殖业起家的董祖祥在家乡搞起了茶叶种植,坚持不用化肥农药。2000年7月,董祖祥创办了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09年,一家外贸公司前来采购,听说他没用过农药化肥后,这家公司将董祖祥的茶叶送到国外检测了480项指标,结果全部通过。

  董祖祥才明白过来,自己种的是有机茶。之后,他的茶叶开始走上国际贸易的道路,出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叶,每公斤价格是普通茶叶的3倍,我们公司最贵的茶叶一公斤卖到2000欧元。”董祖祥说。

  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有着北回归线上最完美的绿洲,土地、水能、矿产、生物、森林等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卫星介绍,近年来,普洱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有机”为主攻方向,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农企利益联接机制、调整粮经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培育壮大普洱茶、普洱咖啡、生物制药、烤烟、牧渔、林产等最具普洱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群,引进天士力、康恩贝、汇源、康美药业、江西金源、云南锦苑花卉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有潜力的企业入驻普洱。

  此外,普洱市还建立了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咖啡交易中心,搭建电商平台,推广线上线下交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普洱已享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中国咖啡之都”等美誉。2010年6月,普洱市启动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拥有2.8万亩古茶林,古茶树320余万株,连片采摘面积1.61万余亩,年均产量270余吨。

  当地还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坚果、食用菌等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洱成为养生度假游的主要目的地的重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也成为当地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普洱市共接待游客超过50.59万人次。

  图为普洱市澜沧县老达堡村的拉祜族演绎队正在进行表演,这个村子正在打造独具风情的拉祜族文化旅游村 刘冉阳 摄

  在地球伤痕上重建家园

  本月6日,宁洱县发生3.2级地震,那柯里村民高家保不由得想起了2007年的那场地震。

  那柯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2007年宁洱发生6.4级地震,那柯里民房严重受损,我的家也给毁了。”高家保说。

  当地政府结合震后恢复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特色村建设的要求,按照“旅游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抓住宁洱为普洱市大茶马古道旅游规划重点打造县的良好机遇,对茶马驿站那柯里进行重点打造。

  宁洱县县长罗东保介绍,当地政府共投入1500余万元资金,完成了民房恢复重建、村内基础设施,修复了那柯里至思茅坡脚段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建成穿寨茶马古道、古道陈列馆等近20个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