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滇池岸边的养鸥人

27.10.2014  11:28

老人每天都会坐在这里喂养海鸥。

老人每天主要的乐趣就是在水面上喂鸥。

    在海埂大坝,不少市民都认识一位养鸥人,大家叫她杨大妈。“杨大妈是个好人,救助了不少受伤的红嘴鸥,现在飞不走的红嘴鸥很多都喜欢到她那儿去。”大坝码头的工作人员说。

    沿着海埂大坝直走快到龙门索道附近,便可看到在大坝护栏下面有一条两米宽、长有茅草的小路,那是通往杨大妈住处的唯一陆路。

    杨大妈原名杨水兰(音),滇池边新河村人,今年已经66岁的她皮肤黝黑,腼腆不善言辞。一双手长满老茧还裂了很多口子,就是这双手,5年来坚持不懈地喂养这些老弱病残的红嘴鸥。 5年前,一只受伤的红嘴鸥扑腾着折断的翅膀,闯入了杨水兰在滇池中的小孤岛,此后,她和这些受伤的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只断翅膀的已经在这里3年了,还有这只你看有只脚折了只能一蹦一蹦的了。这里的红嘴鸥有很多都受了伤飞不走,也没有能力去捕鱼,我不忍心看着它们饿死,就只好照顾它们了。”杨大妈说。

    那时候,杨大妈喂养的红嘴鸥并不多,只有7、8只,都是些飞不回去的,基本都丧失了捕鱼的能力。杨大妈看它们可怜,便经常喂给它们一些剩菜剩饭,渐渐地,红嘴鸥们开始习惯在杨大妈这里“蹭饭”。到了今年,在杨大妈这里“蹭饭”的红嘴鸥已经有60多只。

    30多年前,因为和老伴经常发生口角,杨大妈便离开家独自一人住到了滇池边,3条约4米长的铁皮船就是杨大妈的全部家当,一条作为摆渡用,一条堆放杂物,还有一条船相当于杨大妈的卧室和厨房。如今,年过六旬的她没工作、没低保,之前在水产公司做帮工,如今,水产公司已倒闭多年,每个月唯一的收入就是村里发的60块钱,偶尔码头工作人员会给杨大妈送些废纸板空瓶子,就算这样,她一个月的收入依然连200元都不到。平日里,她的伙食很简单:米饭配咸菜,儿女偶尔会给她送些做好的饭菜。附近居民和一些爱心人士也会给杨大妈送些馒头、饼干等食物,一些好心市民偶尔也会给她几十块钱,让她买些自己想吃的东西,但这些钱杨大妈都用来买了鸥粮。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