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解疑释惑的村干部李晓东

18.12.2014  00:05

近期村里正在修路,李晓东每天早早来到施工现场,参与路基放线等工作,既为群众办事,又让群众利益不受侵害,积极有效地消除公益事业建设中产生的矛盾纠纷。

      □ 特约记者 陈应国 文/图

      “村级班子是否团结干事,直接关系到农村是否稳定发展。”提起做好农村调解的事,被誉为“基层调解能手”的祥云县云南驿镇棕棚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李晓东深有感触地说:“村干部是否公平公正办事,特别是在处理宅基地审批、农村低保、困难救济等热点、敏感问题上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是让人心平气和的前提。”李晓东还提到,让群众心悦诚服,就要甘为人梯,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分忧、为群众解难,与群众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打好人民调解的硬功。

      李晓东自2000年当选棕棚社区村主任以来,便义务做起了为村民调解的事,后来又连续五届当选村主任,他对做好基层调解工作不离不弃。2006年当选棕棚社区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后,更是把做好农村调解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内容,不图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如既往地为群众解疑释惑,只求群众平平安安,农村和谐稳定。几年前的一天,一位家庭困难的村民长期患病医治无效病故,李晓东随即赶到去世老人的家里,掏出1000元钱交到已故老人的妻子手里,这位老夫人拉着他的手跪在地上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连称大好人为她家雪中送炭。

      2012年5月,当他得知村里的两名七旬老人病重卧床不起时,踏进他们的家门,坐在他们床边详细询问了生活起居和就医护理等情况,分别送上慰问金、慰问品,其中一名老人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有你们这样的好干部,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心系群众、恪尽职守、光明磊落,李晓东本着群众的需求就是对干部的要求的理念,从点滴做起,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赢得群众、说服群众,在田间地头或村庄巷道就把群众反映的一些事情调解平息掉,不必到村委会或群众家里坐下来调解,因为那样既费时又费力。一件件棘手的矛盾纠纷被化解,乡亲矢口众声夸李晓东是善于解疑释惑的好村官。

      他深知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人民代表和村干部,又是一名基层法律服务志愿工作者,便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着想,任劳任怨,清廉如水,积极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2010年6月,村里的一名李姓群众生病打电话给他,挂断电话后他驾车把病人送到县城的一家医院,并办理好入院手续,安排好护理才离开。2008年10月,村里一名群众精神病发作需要送到外地治疗,当时李晓东的病情急剧加重的二姐已在弥留之际,急切盼望他去看上一眼。在亲情和村民之间,他选择了后者,立即驾车把患病的群众送到昆明一家医院治疗。“群众的需求,就是对干部的要求。”李晓东总结农村的调解经验说:“只要我们真心实意想着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把你当做亲人,自然就会听你的话,遇事调解起来也就随心应手。

      作为一名从事农村基层工作10余年的“资深”村干部,李晓东对人民调解工作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农村调解绝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调和,只有建立在法律法规和原则性基础上的和解,才是可靠的调解。调解中随意搞变通、打折扣,不但会使法律法规在基层的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影响落实,而且还会引发新的矛盾,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长期以来,他通过带头垂范、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创新人民调解方式、方法,将被动调解转变为主动调解,一般的矛盾纠纷在田间地头化解。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能用牺牲原则来息事宁人搞“调和”,遇事先调查,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早入手、早调解、早息事。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务行政“一肩挑”的村干部,李晓东坚守本色,把做好调解工作建立在得民心、顺民意的基础上。仅在近几年间,就走访600多户农户,为400多位重病和孤残老人写出申请,并亲自送到民政部门为他们争取困难救济资金,为孤残老人送去大米、肉、油、煤、衣物等生活品,确保他们衣食无忧,加深党群、干群关系,使调解工作做起来更加顺利。通过各种服务功能的跟进,全村实现了12年零上访,棕棚社区获得了云南省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的殊荣,相继被授予省、州级文明村,云南省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大理州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