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周晓光老师举办系列讲座

19.04.2016  18:20

 

  2016年3月18日,4月1日,4月15日,即将退休的周晓光老师以“学术密码”为题,分三次与哲学所全体同仁共同分享了他三十余年来读书、治学、工作以及生活的心得与感悟。

 

  在3月18日的讲座中,周老师首先明确了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即柏拉图所孜孜以求的“与众不同但又更加高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是管子所称道的“论高文奇”。在此基础上,周老师引用亚当斯密的观点,将学问自高至低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者为“天才爆发”,如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该层次对于学者而言可遇不可求;居中者为“妥恰适宜”,古往今来有所成就之学者大多可归为此类,这也是普通学者所可以向往的目标;最低者则为“平庸琐碎”,读书人应尽量避免陷入到这种状态之中。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周老师按照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四种方法:一为“填空”,即尽力探寻学术研究的空白领域并积极填补之;二为“减法”,即应尽力剔除细枝末节的干扰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三为“组合”,即综合前人观点为我所用;四为“凝练”,即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周老师多年来治学方法的精华所在。

  在4月1日的讲座中,周老师从“成就”、“标签”、“创新”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治学之道。周老师认为,学术成就包括三种类型:一为“首先提出同时也是首创”,如爱因斯坦相对论、马克思唯物史观;二为“首先提出但不是首创”,如达尔文进化论,凯恩斯经济学;三为“首先提出并变为首创”,如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学术成就的表现,即为学术“标签”。周老师认为,“学术存在即标签存在,除了标签一无所有”。标签可谓学术生命的核心。标签同样分为三个问题:一为有无之辩;二为大小之辩;三为多少之辩。最后关于学术创新,周老师指出创新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一应“知新旧”,创新之前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前人业已提出的思想观点;二应“辩难易”,创新之难,难在立新说,创新之易,易在学科有领域,文字有界限;三应“有灵魂”,正如黑格尔所言,“方法就是灵魂”,离开灵魂,创新无从谈起;四应“有意识”,创新需要具有“独立意识”、“怀疑意识”、“否定意识”等。最后周老师总结认为:“为学之道”与“为人之道”密不可分,须细细体会其中的哲理。

  在4月15日的讲座中,周老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切身讲述了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前面提到的研究方法。周老师早年提出的中国传统“间接致思论”、历史文化“认同从口论”,以及品牌哲学、竞争哲学、战略哲学等理论,至今在学界依然具有广泛影响,可谓其“标签”所在。据此,周老师建议年青一代学人,为学应该“重视灵感”,“重视创新”,“抛弃界限”。

  这是周晓光老师多年来首次对自己的思想理路进行系统梳理,哲学所同仁均深切感到受益匪浅。

  (文: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