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幸福看大理

13.02.2015  11:51

      本报记者 庄俊华
      “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白族农家小院同村民拉家常的温馨情景与殷切叮嘱,牢牢镌刻在大理各族群众的心里,深深扣动了世人的心弦。
      2月6日,在全州领导干部大会上,州委书记梁志敏、州长何华对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出明确要求和任务分解:要“抓住千载难逢机遇,闯出跨越发展路子,努力开创大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总人口358万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
      州委、州政府坚定不移践行“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信念,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理州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走进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道路整洁,清泉淙淙,叶绿花红。节日里,广场上有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全村老少其乐融融。党支部书记何国祥自豪地介绍,全村有525人,包括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和从泸沽湖畔来当上门女婿的一位摩梭人,形成了“七个民族一个人”的大家庭,邻里和谐、童叟共乐。
      在巍山县永建镇永胜村,每月逢五、逢十赶街天。周边的汉、彝、回、白、哈尼、苗等民族群众都聚集在西山街集贸市场做生意。党支部书记朱显立开心地说:“多年来,6个民族共赶一条街,大家自由买卖、公平交易、相互尊重,民族和睦一家亲”。
      “共栽民族团结之花,共享民族团结之果。”大理市喜洲镇党委书记洪玮谈起民族工作深有感触。独行快,众行远。人心齐,泰山移。全镇有54个自然村,居住着白、汉、回、纳西、傣、彝等15个民族共6.63万人。各民族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2014年全镇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41.19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2817万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66元,同比增长14%。
      近年来,大理州坚持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抓样板、带中间、强帮扶,每年打造50个示范区建设样板村,到2020年建成400个样板村。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努力实现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州平均水平。
      大理州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为契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突出培育壮大产业,加快发展步伐;突出抓好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美丽家园;突出弘扬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发展活力;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和谐稳定。如今,各级投入资金23.8亿元,重点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三农项目资金13.87亿元,打牢农业发展的基础;投入资金16亿元,集中打造特色产业;投入资金28亿元,重点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100个,惠及13个世居民族,受益群众18万人。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大理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均比上年明显增长。

      让苍山更绿洱海更清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在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后叮嘱当地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我们一定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努力让苍山更绿,洱海更清,家园更美,把大理建成一座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城市。”大理市市长李福安说,要抓生态,优环境,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也经历了一个由贫营养湖泊到富营养湖泊的“阵痛”。洱海保护也随之经历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的重大飞跃。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洱海保护模式由国家环保部总结为“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20字经验向全国推广。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启动了保护洱海的“2333计划”。以实现洱海Ⅱ类水为目标,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实施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3大类重点项目。
      大理州还对洱海管理条例作了第3次修订,将保护管理范围从252.1平方公里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严格规定不同红线内的保护要求,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增量。最近,州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洱海流域综合行政执法力量的意见》,提升洱海流域保护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使违法者“不敢违法、不想违法、不愿违法”。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苍洱大地上如火如荼。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洱海流域核心区域、县城、集镇、村庄及沿江、沿河、沿湖、交通沿线为重点,县市城乡为对象,在全州范围内全面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美丽行动”。
      大理州在坝区基本建立了“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处理”五级联动机制,在山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垃圾分类、垃圾集中清运与填埋等处理方式。群众不仅感受到了变化,也得到了实惠。大理镇下兑村村民赵言高兴地说,“过去随时看到有人往沟里乱扔乱倒垃圾,机耕路上脏得连落脚的地方也没有。现在村民个个讲清洁,村里变得干干净净,环境好了心情也好。
      保护洱海“硬件”过硬,“软件”也不软。大理州实施了宣传教育“七大工程”:以主流媒体为载体的宣传报道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农村宣传教育工程,以学校为载体的学生宣传教育工程,以酒店客栈为载体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游客宣传教育工程,以“洱海保护、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志愿服务工程,以巩固和完善部门、单位挂钩联系为载体的挂钩包村工程,营造了“保护洱海、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洱海保护佳音频传:“十二五”以来,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有24个月达到Ⅱ类。去年,洱海水质有7个月达到Ⅱ类。

      让前行的步履更轻盈
      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是我国古代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千百年来,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这“国际陆港”交汇,缓缓走向遥远的远方。
      如今,楚大高速、大保高速、大丽铁路、大丽高速、广大铁路在大理交汇,大理至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成都、重庆、长沙、郑州、南京、杭州、西双版纳等航线从大理启程,大理迈向世界的步履更加轻盈。
      滇西中心城市“健康成长”,打造滇西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商务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六大中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产业基地,这是大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基本构想。洱海东岸沉寂千年的荒山,如今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海东新区将成为美丽的“滨湖之城、山地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宜商之城”。
      “大理——家的味道。”来自巴基斯坦的阿娜姆是大理学院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她深情地说,“这里的老师、同学很好,教我学习汉语,学习专业知识,帮我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如今,大理学院有来自缅甸、印度、老挝、尼泊尔、柬埔寨等多个国家的数百名留学生,架起了一座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4年,接待海外旅游者80.83万人次,同比增长14.36%。”大理州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金钟介绍,目前正在申报建设大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旅游合作示范区,促进大理旅游转型升级,更加开放、合作、共赢。
      当前,大理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路网、航空网、水网、能源网、互联网“五大基础网络”,培育发展大生物、大旅游、大能源、大制造、大服务“五大产业”,形成空间布局优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要素合理有效配置、联动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精神展示大理国际化形象。
      魅力大理,定会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