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的保山模式

26.05.2015  12:10

农业,是“母亲产业”,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保山,是“滇西粮仓”,云南的粮食主产区、国家24个产粮大市之一。

2014年,保山粮食生产再创佳绩,实现“十一连增”,但是,多年来,保山市没有满足于“滇西粮仓”的成绩,没有止步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而是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保山市走出了一条充满地域特点的高原特色农业之路,使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昔日的“滇西粮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困惑 怎样让吃饱的农民吃好

横断山在其自北而南绵延的褶皱里,把一个个面积不等的“坝子”镶嵌在了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保山市有万亩以上的坝子64个,一个坝子就是一个“粮仓”——面积达173平方公里的保山坝便是其中之一。

保山坝平均海拔1670米,东襟沧江、西带怒水,两条大江保山段的海拔仅为700余米。保山坝子属断陷沉积盆地,在漫长的过程中,溪水、河流把四周山岭上的泥土源源不断地携到了盆地之中,使坝子中的土壤变得深厚而肥沃。

保山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形,使这里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这里年平均气温15.5℃,全年无霜期290天以上,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如春,终年常绿,森林覆盖率62%,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重点区域之一,

独特的土壤结构,优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这里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为“滇西粮仓”的打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坝子北端北庙水库的兴建和主要河流东河的开挖,173平方公里的坝区中,除村落、城镇和道路外,坝子中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生长着庄稼,“滇西粮仓”的美誉四处传扬。

多年来,保山市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粮食生产。2014年,保山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保山“滇西粮仓”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为把云南省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转变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是保山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末,光山村村民罗永均就困惑不已:山间气候湿润,田间土地肥沃,自己年轻力壮,为什么种了十几年粮食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

罗永均是昌宁县温泉镇光山村农民,家里的6亩田地种过水稻、亚麻、包谷、烟叶,“能种的都折腾了一遍了,还是收成不好,日子越过越不济。”温泉乡副乡长禹晓宁介绍,那时的光山村人均纯收入才900元,在全乡倒数第一。

与罗永均同样困惑的是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村民饶万保,“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能解决全家老少的温饱问题,但田地就那么多,你不可能一亩种出一万斤粮食来,单靠种植传统的作物奔小康难上加难。

罗永均与饶万保的困惑,是整个保山发展农业遇到瓶颈的缩影。

优良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物种基因,是保山发展农业的坚实基础,但这些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守着金山只能吃饱,远远达不到吃好的标准。”保山市农业局副局长兰子国说。

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大多农户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比重低、比例小,缺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很难实现富农强农。种植粮食只能解决吃饭和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农民富裕问题,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短腿,拖了农业的后腿。没有第二产业,就造成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就没有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农民只能困在土地上,种地卖粮,附加值太低,形成恶性循环。

实现农业产业化,要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中工业经济的比重,要把农村第二产业做强,把农村的三产做大,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谋变 打造基地形成规模效应

2001年,罗永均决定选择茶叶作为长久发展的产业。“茶叶以前在我们这里是子孙产业,家家户户都种一点,留给子孙换点吃盐和请客的零用钱。我们这里属于温凉山区,气候得天独厚,应该是适合大规模种植茶叶的。”打定主意的罗永均还包了辆拖拉机,带着村民去临近种植茶叶的大县考察了一番。

考察归来,罗永均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商量如何谋划种植茶叶。“百闻不如一见,一斤茶叶绝对能换一斤米,我先干,干死了我先死。”罗永均当着大家的面表明了决心,采取了断后路的做法。

第一年,罗永均就种植了台地茶150亩,当时整个光山村茶地仅有1325亩,人均0.9亩。罗永均拿出2.7吨大米扶持种植茶叶的农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改种台地茶,如今的光山村台地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260亩,人均达6.8亩,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了远近闻名的茶产业发展样板村。

与此同时,整个保山市正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坚持守住486万亩耕地红线和407.8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确保“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三不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区域化总体布局。

保山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意见、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加强农产品出口生产意见、加快核桃产业实施意见和畜牧业跨越发展意见。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种加工型、营销型、科技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培育加工规模大、行业集中度高、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加工和营销大型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保山市连续7年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基地,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800余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4亩。有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8户(其中农业39户、林业26户、畜牧业3户),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3户,1亿元以上企业20户,龙头企业完成产值76.44亿元。农业庄园35个,产值21.5亿元。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个、省级示范社159个、市级示范社40个)。

农业要发展,必须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稳固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兰子国说,“因为没有农业产业化,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地就形不成规模效应,农产品的附加值就低,我们就没有控量权和控价权。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核桃产业成为昌宁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昌宁县把核桃及相关产品开发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成功引进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核桃产品生产企业,随着各个项目的顺利推进,昌宁县核桃产业将形成从去青皮、干果、果仁、核桃乳、果壳加工利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县种植泡核桃180万亩,年产量28000余吨,除加工销售本地核桃外,每年还吸引了近万吨的县外核桃进入昌宁县加工销售。

突围 狠抓品质再上台阶

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7年,罗永均种植茶叶获得大丰收,当年盈利10余万元。“没见过这么多钱,高兴得一夜没睡着。”罗永均说。

茶叶种植面积上去了,村民的收入也有了提高,但接下来如何加强管理,种植出更加优质的茶叶是发展的关键。”罗永均没有被10万元钱冲昏头脑。

光山村的饭碗就放在茶树上了,你剪不平饭碗就放不稳。”每到修剪茶树的季节,罗永均就跟村民反复强调保证质量的重要性,“每年开5次管理培训会,请省里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开现场会,指导茶叶种植。

从种植、修枝、打杈,到采摘,全部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每一片茶叶上做文章,光山村的台地茶成了好品质的代名词,引得临近县的茶商到光山村竞价收购。“每到茶叶收购季节,前来收购茶叶的微型车辆在我们村的田间小路上排起了长龙。”罗永均说,“以前村民买辆自行车都困难,2014年我们村一口气添了30多辆小车,有的还盖起了小洋楼。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保山多措并举狠抓产品品质,坚定不移实施高产创建、水改旱、集中育苗育秧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积极推广良种、良法、良肥等八良农业科技。抓好本地树种红花油茶、细香核桃、高黎贡山糯橄榄等优良林业品种的保护、选育和培植;抓好保山特色畜禽品种保山猪、明光小耳朵猪、槟榔江奶水牛、龙陵黄山羊等优良品种的保种扩繁和选育推广。

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18万亩,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示范15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380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278万亩次,培育粮食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12户。

始终坚持“巩固提升茶叶、蚕桑等重点产业,做优做强咖啡、甜柿、透心绿蚕豆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新兴产业”的思路,不断加强特色产业的品种改良、高产创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开展特色产业区域推广站建设,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功组织79个企业的510个产品参加“第九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食品食材展销会、俄罗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展、西安、青岛、北京高原特色农业展和第十届昆明泛亚农业博览会”,签订合作协议100多份,协议金额1.1亿元。

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是保山农业产业化的突出代表。该公司是全省蚕桑产业唯一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销售为一体,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已建成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和4组经编绸生产线,可年产白厂丝670吨,真丝经编绸300万米,实现了农产品由卖原料向深加工的转变,公司生产的真丝经编绸填补了云南省的空白,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同时,保山指导企业做好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63个企业105个产品;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和著名商标,“高黎贡山”商标已被国家认定为驰名商标,34件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22家企业31个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龙陵紫皮石斛、细香核桃、龙陵黄山羊、保山透心绿蚕豆、保山甜柿、保山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极边乌龙、珍稀白茶、凤溪玉叶等进入沿海高端茶叶市场,昌宁红、永昌红出口欧洲市场;小粒咖啡出口韩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保山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有效提高。

新的一年,保山将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农业潜力,发展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促农增收。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