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的保山模式

25.05.2015  11:34

采摘咖啡豆。

种植香菇。

制茶。吴在忠 摄

采茶。吴在忠 摄

农业,是“母亲产业”,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保山,是“滇西粮仓”,云南的粮食主产区、国家24个产粮大市之一。

2014年,保山粮食生产再创佳绩,实现“十一连增”,但是,多年来,保山市没有满足于“滇西粮仓”的成绩,没有止步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而是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保山市走出了一条充满地域特点的高原特色农业之路,使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昔日的“滇西粮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困惑 怎样让吃饱的农民吃好

横断山在其自北而南绵延的褶皱里,把一个个面积不等的“坝子”镶嵌在了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保山市有万亩以上的坝子64个,一个坝子就是一个“粮仓”——面积达173平方公里的保山坝便是其中之一。

保山坝平均海拔1670米,东襟沧江、西带怒水,两条大江保山段的海拔仅为700余米。保山坝子属断陷沉积盆地,在漫长的过程中,溪水、河流把四周山岭上的泥土源源不断地携到了盆地之中,使坝子中的土壤变得深厚而肥沃。

保山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形,使这里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这里年平均气温15.5℃,全年无霜期290天以上,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如春,终年常绿,森林覆盖率62%,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重点区域之一,

独特的土壤结构,优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这里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为“滇西粮仓”的打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坝子北端北庙水库的兴建和主要河流东河的开挖,173平方公里的坝区中,除村落、城镇和道路外,坝子中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生长着庄稼,“滇西粮仓”的美誉四处传扬。

多年来,保山市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粮食生产。2014年,保山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保山“滇西粮仓”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为把云南省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转变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是保山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末,光山村村民罗永均就困惑不已:山间气候湿润,田间土地肥沃,自己年轻力壮,为什么种了十几年粮食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

罗永均是昌宁县温泉镇光山村农民,家里的6亩田地种过水稻、亚麻、包谷、烟叶,“能种的都折腾了一遍了,还是收成不好,日子越过越不济。”温泉乡副乡长禹晓宁介绍,那时的光山村人均纯收入才900元,在全乡倒数第一。

与罗永均同样困惑的是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村民饶万保,“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能解决全家老少的温饱问题,但田地就那么多,你不可能一亩种出一万斤粮食来,单靠种植传统的作物奔小康难上加难。

罗永均与饶万保的困惑,是整个保山发展农业遇到瓶颈的缩影。

优良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物种基因,是保山发展农业的坚实基础,但这些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守着金山只能吃饱,远远达不到吃好的标准。”保山市农业局副局长兰子国说。

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大多农户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比重低、比例小,缺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很难实现富农强农。种植粮食只能解决吃饭和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农民富裕问题,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短腿,拖了农业的后腿。没有第二产业,就造成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就没有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农民只能困在土地上,种地卖粮,附加值太低,形成恶性循环。

实现农业产业化,要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中工业经济的比重,要把农村第二产业做强,把农村的三产做大,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