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齐奏“创文”曲 春城尽开文明花

19.06.2017  10:13

志愿服务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新标志,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

在今年4月25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召开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昆明成为全国开展“志愿之城”试点工作的46个城市之一。据统计,截至5月中旬,全市组织大小志愿服务活动已达1.2万场次,参与志愿者人数达到30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76.8万小时。据此,昆明市志愿服务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机遇,并将志愿服务融入文明创建,正成为涵养春城文明,打造春城志愿服务品牌的有效路径。

党员志愿者示范引领

唱响创文“实干”风

昆明市全面推动在职党员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突出“三个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志愿服务引领者。一是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关爱困难群体、服务社区发展志愿服务。多家单位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基层社区开展常态化服务。积极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亮身份、作表率”活动,在帮扶困难群众、残疾人、农民工等基础上,着力在社区全面开展服务活动。例如昆明市委党校开展了“‘创文’宣传、环境巡查、道德讲堂、谋划发展、关爱未成年人、骨干教师、文化帮扶、关爱弱势群体”的“八进”社区志愿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二是结合城市运行,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围绕城市运行中的难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动员党员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服务项目,参与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法律援助、环境保护等,提高专业志愿队伍服务能力;三是结合入户宣传,凝聚“创文”力量。为进一步提高“创文”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街道社区组织辖区党员联系群众入户宣传,实行一名党员示范带动一户家庭,一户家庭示范带动一个楼栋,一个楼栋示范带动一个片区,构建起党员干部走在前头、广大群众齐参与的“创文”格局。

创新服务亮点纷呈

志愿服务闪现城市文明之光

志愿者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亮点纷呈。一是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志愿服务零距离。建立全市志愿者平台系统,实现了志愿者实名登记、注册、参与服务项目、记录时长等功能“一站式”服务;二是推广“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模式,提升志愿服务品质。推进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以社会组织既有项目为基础,招募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服务。例如西山区广福小区借助“三社联动”,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服务格局。通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四点半课堂”等多项服务,提高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三是“校地共建”拓宽平台,凝聚志愿服务合力。搭建“校地共建”平台,动员庞大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助力“创文”。例如呈贡区充分发挥“9所高校聚集、18万大学生在辖区”的优势,开展“创文”宣传等志愿活动。

健全长效常态机制

志愿服务绽放持久生命力

健全机制是确保志愿服务热潮涌动的“基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成立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指挥部,按“2+9”格局设立11个工作组,分别是社区工作组、活动工作组以及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高新、经开、度假区工作组。市区两级分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责任目标到位、建立机制到位、监督指导到位;二是推进规范化管理,建立共享机制。搭建全市志愿者平台系统,组织各责任单位参与平台操作培训,实现志愿者服务信息的有效汇集、互联互通和及时共享;三是打造服务品牌,推行项目化运作机制。据市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叶波介绍,早期的志愿服务主要是一些打扫卫生、看望慰问等,是一种“人对人”的志愿服务。如今的志愿服务已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服务的领域变得更深更广,服务群体也更精准。例如共青团昆明市委开展的“燃亮号流动教室”“我懂你的心”先心病筛查项目等,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运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激发参与活力,建立服务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志愿服务的褒奖、时长记录、回馈机制,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例如西山区实行文明积分制,开展“积累换点赞”“积分换荣誉”等活动。据福海街道阳光社区党委书记徐丽介绍,居民看到文明的行为,可以拍照留存,发到社区邮箱,或者直接告诉居委会工作人员,就可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可以在指定的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问题找志愿者”,昆明街头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身影正成为城市文明新景,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创文”力量。

作者:昆明市委党校图书馆助理馆员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