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1468个村(组)开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

24.10.2014  13:20

   云南省1468个村(组)开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

   启动1600多个项目—— 为“空壳村”注入“新血液

  对于武定县插甸镇水城村的村民李银贵来说,喜悦不止来自即将丰收的农作物,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村里涌进大量游客,仅仅7天时间,他赶“马的士”就挣了3000多块钱,这些都得益于水城村综合服务配套建设项目的实施。

  该项目是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的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的一个缩影。省委组织部协调上级涉农资金30万元,作为“合作股份”的来源,姚开红、晏啟广、姚开富三户村民以7.54亩土地折算入股,在水城村建立综合开发服务部,建设有400多个停车位的临时停车场地和综合服务部设施,村服务部负责在该土地上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协调服务和运营,年终利润村服务部和农户各占50%。项目“十一”黄金周正式运营,改变了过去车辆无序进入水城河水源地,既影响环境又扰乱当地百姓生活的状况,还带动了水城村像李银贵这样一批农民找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致富路子。

  从去年底酝酿到今年全面推开,“合作股份”还是一个新生儿。但就是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呈现出非凡的活力。

  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1400多个村(组)、社区开展“合作股份”工作,整合入股资金3亿多元(含资产、资源折价入股),一大批薄弱村、空壳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

   打开思路

   用积极的态度创新改革

  发展的步伐迈得越快,需要完善和弥补的空白越多,“空壳村”问题就是其一。

  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结构中,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村本身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不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开始萎缩以至成为空壳,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可能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

  在云南,村集体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比例占到5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60%。

  一些空壳村村集体几乎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集体收入极其低下,或者无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基层党组织威信低,村民道德意识退化,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造成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要让乡村转型发展,不少相关部门都想过,实施过许多措施,但由于集体没有资源可进行项目开发、没有项目启动资金、没有良好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没有管理人才等原因,很多想法都无法实施。

  要让“空壳村”充实起来,就必须让“空壳村”拥有自主造血功能。

  去年底,省委组织部认真总结武定县插甸镇先期试点的经验,联合省财政厅等8个部门联合下文,决定从2014年起,省、州市、县(市、区)各级组织、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工商、扶贫等部门分别选择1个村委会开展试点,优先在本单位的扶贫挂钩点、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挂钩联系点以及涉及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的村委会开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股份来源、入股对象、合作形式、运行机制,找到了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有效途径。

  得道多助,多赢的好举措也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合作股份的推进已经在全省形成了共识:昭通、玉溪、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成立了以州市委组织部牵头的领导机构;玉溪、红河、怒江、临沧及其县区制定了实施方案;红河州共协调786万元作为“股本”投入到46个村展开“合作股份”,大理州12县市把每年安排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100万元作为专项财政资金,龙陵县、腾冲县从县级财政投入150万成立“红色基金”;武定县今年4月起在全县11个乡镇和插甸乡12个村开展工作,并将“合作股份”与“红色信贷”、“红色农场”结合起来一并探索……

  截至9月底,全省开展“合作股份”工作的1468个村(组)启动项目1600多个,省州县3级共有1200多个单位参与进来,以资金项目入股的800多个,以土地、林地、基础设施等资产资源入股的500多个,其他混合方式的300多个;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占70%,与企业(能人)合作的占30%。

   搞好整活

   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没有可为集体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没有可收益的集体项目,没有项目的启动资金,就不会有集体经济,更无从谈起集体收益。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有下蛋的母鸡哪里会有蛋炒饭吃?

  的确,解决好初始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空壳村”才能上项目,谋发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这一举措的实施,一抓抓到了问题的根上。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农业建设工程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往往是资金一杆子到了项目,是赢是亏没有人管,项目最终是“”是“”也与先期投入的成本无关。强基惠农“合作股份”改革亮点在于用“”这些钱。

  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下,项目资金是可以转化为发展资本的。对于使用资金的项目,在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利益共享。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投入到村且能够转化为村集体资产的项目和资金可作为合作股本;村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土地、林地等资产资源经营权进行评估折价后,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可作为合作股本;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合作股份”的来源渠道,但不得通过借贷、举债等方式募集“合作股份”,从源头上保证和规范“合作股份”来源。

  通过整合资金项目,盘活资产资源,找准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村级组织整合优质资源投入到合作社、企业等农村经营主体中,确立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关系,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和经济、民事法律关系,降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风险,提高了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

  全省各相关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特点,先行先试,努力寻找实施改革的有效方法。省委组织部与省信用联社在年初收集并调研了各县(市、区)“红色信贷”需求情况,并结合州市组织部意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制定了2014年发放“红色信贷”10亿元的计划任务。计划任务制定严谨、落实到县,既保证了全省步调一致、共同推进,又明确了各县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截至今年5月末,16个州、市全部开办“红色信贷”业务,已累计发放“红色信贷”4.66亿元,共计扶持农村6863名党员群众创业致富,人均增收约1.5万元。“红色信贷”作为创新研发的支农惠农金融产品,将“红色名片”与信贷产品有机结合,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五大特色”,切实起到了鼓励创业、帮扶群众的良好效果。

  整合了资金,还应整合资源。

  新平县平甸乡桃孔村蔬菜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就是因地制宜利用6个闲置烤烟育苗钢架大棚入股育苗的低成本项目。强基惠农“合作股份”鼓励凡是村(组)、社区自有的土地、林地等资源,“五小水利”工程、局部性公路设施、农业服务配套设施、乡村集贸市场、闲置厂房或科技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等集体资产及其使用权、管护权收益,经全体村民同意后可折价入股。通过就地取材、就近盘活,使大量投入农村所形成的“存量”资产、闲置浪费的资源被有效激活,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有力杠杆。

  这样的整合扩大了去年底提出的“红色股份”的外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真正的“合作股份”。

   完善制度

   确保项目透明安全共赢

  “合作股份”的落脚点关键还在惠农上。

  因此,目前在全省开展“合作股份”的1400多个村(组)、社区中,以项目资金入股的800多个,占一半左右,大量涉农资金项目被整合到推动农村发展的平台上、放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刀刃上。

  不仅项目要惠农,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上,强基惠农“合作股份”也做出了有效的探索。首先是村委会依法组建集体经济实体,接受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管,集体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授权经营、分级监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建立股权设置和管理机制。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行资产评估,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合理设置集体经济实体与合作社或企业等经营主体的股权结构。明确“合作股份”股权属村集体所有,不得折股量化到个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集体经济实体作为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的股份持有人,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其日常运行,可选派人员进入合作社或企业理事会、监事会履行监理职能。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等通过“合作股份”形式获得资金和相关资产使用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汲取过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经验教训,纠正和规范村集体自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额控股”的做法,鼓励当地专业合作社、企业、能人、村民入股,形成良性的利益共同体。原则上,集体份额不超过50%,村民(群众)参股的份额不低于5%,避免村集体一家独大、少数村干部独享的现象,扩大“合作股份”的受益面和带动力。

  在利益分配方面,现在全省大多数项目都是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实体按照所占股份总额的比例获取红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从红利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追加股本,继续投入到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等,实现资本滚动发展;其余红利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程序,主要用于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开展组织活动,并接受村民监督。

  当然,“合作股份”一旦进入市场,其风险由市场决定。目前许多村组普遍对这点理解和重视不够,在如何防范和降低风险方面思考不多,也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可行的风险防范机制。为此,全省许多村委会采取的是固定分成的方式,村集体将项目委托给经营团队管理,无论盈亏都收取固定费用。峨山县小街街道乐德旧村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经济实体——峨山县乐德旧村农资经营部,并以该实体加入小街街道联丰植保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设立便民农资服务超市,通过公开招标引入能人高开入股合作社,并由高开独立从事农具、农药、农肥、种子等农资销售,村集体经济实体作为专业合作社的股份持有人,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合作社日常运行,合作社按照相关协议对经济实体进行分红。通海县里山乡中铺村结合实际制定了利润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提取利润5%作为专业合作社管理费,5%作追加股本扩大再投资,5%作为风险金,其余85%按股分红。

  风险防范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要通过加强内部监督,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同时,坚持把加强村“两委”班子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作为合作股份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大力选派常务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等到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挂职、任职,努力在推进“合作股份”工作中带动村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

   反馈农村

   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曲靖市麒麟区沿江街道庄家圩社区的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略显特别,这里不仅不是“空壳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收益颇丰的社区。在实施“合作股份”工作过程中,社区充分进行了探索,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经济壮大,推动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实例。

  沿江街道党工委书记介绍,2013年10月,庄家圩社区自筹10万元,街道补助5万元,整合环保部门补助资金57万元、污水处理湿地项目补助资金70万元,和集体鱼塘78亩作为“合作股份”,注册成立了曲靖市麒麟区美丽乡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管理不仅为社区新村提供了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服务,还集约经营社区农民集体资源,使原来分散出租的农田连片对外流转,每亩的出租价格从300元提高到了最高1930元,为农民增加耕地流转收益150多万元。

  集体有了钱,农民就能得利,社区居民喝水不用花钱,每个居民小组每年补助人均60元为居民办理“新农合”,补助人均200元为居民买养老保险。重要的是集体经济依托“合作股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助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公司收益中积累资金37.68万元,每年对60岁以上老党员补助1200元,增强了老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实现农村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互动双赢。

  我们相信,随着强基惠农“合作股份”的越来越深入,我省农村发展面貌一定会发生变化,乡村不仅仅会美起来,还会从骨子里丰满起来。(记者 朱丹/文 徐雁/图)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