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家于湧“心随天籁”个人作品展昆明开展

26.11.2017  07:44

  中新网云南新闻11月24日电 (记者 马骞)木头、石头、残陶、废钢……别人眼里普通甚至是残缺的物件,到了他的手里却成了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台湾艺术家于湧“心随天籁”作品展24日在昆明开展。作品展囊括了于湧居滇20多年期间创作的“老木生花”(木头与雕刻)、“残陶成器”(陶器的残缺美)、“夜星转斗”(茶器、香道、文房)三大系列精品作品共60件。 

  在一组名为《风雪晴雨》的作品前,只见于湧将一些烧坏了的“残陶”再利用,与木雕相结合,将抽象的天气具象化,令人心生感动。 

  “木头、石头、残陶、废钢,不仅是创作材料、灵感源泉,也是我思想轨迹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倾听者、是守望者。”于湧称,希望在有限的平凡岁月中努力坚守“自己做、做自己”的原创艺术初衷,使作品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看法与认知,打动观者的内心世界。 

  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孙炯表示,于湧从金沙江的石头里发现石头的生命,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再创造,让这些石头迸发出了特殊的生命。“一个旅居在云南的台湾艺术家,用他的心血来表现一种创新性的装置雕塑艺术。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冷静与坚持,在于把创作的根须深深地植根于云南大地与中华文化的厚土之中。” 

  当日,云南省艺术界名流齐聚作品展,并举行了“融合与碰撞”创作研讨会,共同探讨艺术界的“于湧现象”,希望更多的艺术家“用当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云南”。台湾画家、诗人蔡振源认为,于涌在艺术创作上坚持“自己做、做自己”,值得敬佩。“他走在我们不敢走的路上,应该给他掌声”。他表示,在云南大力发展“金木土石布”文化产业的大道上,“应该鼓励更多对艺术、对美有追求的人,让他有一片天空。” 

  于湧自小在台湾接受中华文化熏陶,先后师从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原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吴平、台湾著名书画家官大钦等学习中国美术史、书法、绘画。于湧1998年从台湾移居丽江,2015年在昆明经开区创办“绿雪斋艺术馆”,相继举办了多次展览及艺术研讨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德利教授曾评价于湧作品“化顽石为神奇”。英国北安普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保罗·密多尔称赞于湧是“专注用雕塑表达艺术的实践大师”。于湧作品《宝岛台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