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制度撼动官员“铁饭碗”

15.04.2015  16:47

    为治理懒政庸政,贵州省黔西南州从去年开始尝试推出“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截至今年2月已有1334名不胜任干部被召回,其中包括处级干部59名。据4月13日《黔西南日报》报道,黔西南州的这一尝试,已被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和贵州省委组织部组工干部学院列为2015年重点课题系统研究。

    干部召回制度很可能从汽车召回制度中获得了灵感,可说是一种转换性创造,而其已有的实践也表明这一制度具有推广价值。什么样的干部会被召回,召回后又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经过教育培训后又面临什么样的处理,黔西南州都已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制度设计。人们注意到,被召回的干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重返原有工作岗位,其中不少人被转岗或免职,有的甚至遭到了辞退或解聘。

    显而易见,这一制度对官员的“铁饭碗”直接构成冲击。从前,“进了公家门,就是公家人”,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连钟都不撞,也不必担心饭碗问题。“为官不为”的庸俗风气在干部队伍中久已存在,人们虽早有怨言,却似乎一直未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今,干部召回制度破土而出,日子就不那么好“”了,连开大会打瞌睡也很可能被召回。

    干部被召回相当于不合格产品“回炉”,自然不是件光彩的事,更何况经过教育、培训和再考察,自己能不能从“不胜任”到“胜任”还在未知。这就使官员有了一种危机感,手中的饭碗不再像从前那样牢不可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黔西南州明确规定,集中教育期间的费用,由被召回的干部本人承担。向来官员的教育培训大都从公款列支,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被召回自掏腰包参加教育培训,当事人会不会有点“肉疼”外人不知,效果却可能好于以往。这一做法,在干部召回制度推广中应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

    从管理的角度看,干部召回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革新。出了问题严查彻查、不出问题少闻少问,对官员的日常工作状态疏于监管,是不少地方习见的通病。一个人被配置到某一个领导岗位,可能胜任也可能不胜任,可能开始胜任后来不胜任,这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止的过程,只有主动介入这个过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显然,干部召回制度是对“为官不为”顽疾的主动出击,体现的是动态管理思维,是积极作为的管理态度。

    黔西南州的经验值得借鉴,随着实践的丰富也一定会趋于完善。干部召回制度要治病救人,也就是谁有病谁吃药、多少人有病就多少人吃药,在实践中切不可为彰显这一制度的成绩而硬性搞指标摊派、按比例确定被召回干部的数量。此外,如果一个官员在一次召回后官复原职,没过多久又被第二次召回,此种情况如何处置等问题也应考虑到。若视野再开阔一些,那么懒政惰政等“为官不为”问题,既要靠组织发现、也要靠群众发现,既要依靠组织、也要依靠群众,民众参与干部召回制度的建设与运行不可或缺。有了干部召回制度,干部选任制度也不会变得轻松,而如果关口把得严、把得紧,被召回的干部至少在理论上就会少些。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