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驿站板桥:千年集市的沧桑传奇

14.10.2014  13:12
  老茶馆里,几位老者正在打麻将

  马匹出现在老街上的概率已经越来越少 隆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南方丝绸之路蜿蜒前行,穿越云南的崇山峻岭,在保山板桥镇留下了一段老街。

    名为“青龙”的老街周围,已有千年的集市传统。马帮、行商、乡民在此聚散轮回,逐渐形成村落和集镇,孕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

    历史的大潮曾经无情地冲击过它,但今天村镇和老店依然存在,人们还在回忆它的传奇,谋划着它的未来。

    四家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耀的老店,坐落在青龙街的两侧。这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马帮在这里穿过保山,在大理、昆明与缅甸之间进行漫长的来回。这里的历史与故事多而厚重,犹如街中承载行人的一行行石板。

    清晨,天色渐亮,保山坝子和周边山村的小路上,晃动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若这天是周一或周五,就可见到农民骑摩托车驮着蔬菜,用农用车拉着牲口,或挑着扁担步行,朝坝区里慢慢聚拢。

    他们要赶到板桥镇青龙街集市,去做买卖。

    在一家木板门面都褪了色的小店里,有老人戴着眼镜在写对联、刻石碑;老宅子门前,有老人戴着眼镜仔细地敲打一个铝盆;就连醋,也是装在陶罐里,用箩筐挑来卖的。青龙街上,古朴的气质浓烈得如糖浆一样难以化开。

    踏上这条老街,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代。

     古老集市 延续千年

    板桥镇的核心区域,是青龙街。这里自西汉以来就形成集市,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一度异常繁荣。

    8月的一个周五,天气晴朗,万世良大爹还在店铺后面的院子里时,就已经听到了街上传来熙熙攘攘的脚步声、说话声。当他打开自家铺面的铁门时,卖纸钱、瓦罐、刀烟的商贩已经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支起了篷布,用折叠床摆起了摊。不远处,手工敲击铝盆的“叮叮当当”的声音隐约传来。

    万世良把折叠铁门一道一道打开,早晨的光线争相涌入他的两个门面,照亮了铺面前的玻璃柜台和靠墙面的橱窗里,那一排一排、各式各样整齐摆放的钟表。他将修表用的放大镜轻扣在眼睛上,拿起工具,开始修理顾客送来的手表。

    相比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万世良的店里冷清了许多。铺子开门后,陆陆续续来了几个女孩,把手表送到这里更换电池。老人熟练地拆开表盖,用镊子夹着新电池塞入,然后看着手表重新欢快地走动起来。他只收10多元钱——换同样的电池,城里的表匠要多收好几块钱。

    老人的铺面上方,挂着一块有些年头,用水彩手工绘出的牌匾,上书“北津钟表单车修理店”,字的中间,还有手绘的单车和手表。老人说,自改革开放初期,他就在此修理单车和手表。现在,老式自行车越发少见了,他的主业便成了修钟表。

    店铺所在的青龙街虽然在热闹的板桥镇上,但仅靠修表,这份生意是难以维系生活的。万世良的客人更多的是来自于周边农村到此赶集的人们,这里赶集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千年,他店铺的生机所在,与这条老街一样,依靠的都是赶集的人。

    据《板桥镇志》记载,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是板桥镇的核心区域。板桥自西汉以来就形成集市,明代徐霞客游保山时,将其称为“保桥孔道”“板桥街”。清朝,为了便于地方官员迎新送旧,特设五里一亭,十里一塘,板桥就是塘房所在地。

    至民国时期,板桥集镇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盛为全县之冠”、“为迤西一大集市”。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历代府、县前方的要站,南来北往的马帮一度让这里异常繁荣。

    也正因此,万世良家的房子与其他乡镇、市场不同,但在这条老街上,他家的院子格局和其他家的格局大体相同——都是前店后厂。沿街面的是商铺,人则住在背后的房屋里。有的人家有一个院子,富裕的人家则有两个院子。万世良家对面卖农具和五金用品的万世国大爹家,就有两个院子,三排房子。街面房作商铺,穿过第一个院子后,第二排房子住人,最里面的第三排房子则用作厨房、当仓库或饲养动物。

    由于青龙街两边都是“前店后厂”,历史上,街头曾挂着各家“”、“”、“”、“”的旗帜,有“万家的顶子、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戈家的饼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馆子”和“板桥米线”之说。

    在过去的20世纪,老街经历了沧桑巨变后,很多老宅早已破败、褪色,不少沿街铺面早已不再营业。但至今,老街里的老茶馆、“芝兰轩”、“桂香楼”两家传统糕点店、以及“四宝斋”银楼仍得以延续,这四家店的一些技艺成了省、市、区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其他地方早已是机器印刷的纸钱、对联等物,在这里依然是手工制作。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