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美了 村民富了——大理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之七

17.12.2018  18:28
 

□ 本报记者 黑毅鹤 见习记者 杨一薇

10月23日下午,沿平坦整洁的通村路驱车驶入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自然村,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顿时映入眼帘。停车徒步,沿青石板铺就的村中主干道向洱海湖滨走去,村庄整洁干净,午后的阳光碎银般透过大青树,洒在古戏台前,新貌与古意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合影留念的洱海湖滨,背靠秀美的洱海风光,三五成群的游客不时驻足留影……

改革开放后,我们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村子越来越漂亮,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中庄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何志祥乐呵呵地向记者讲述了古生村40年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古生村十分贫穷,虽位于洱海湖滨,但村民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大集体”时代,粮食产量不高,一年里总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村民只能靠杂粮度日。从村头到村尾,古生村甚至找不出几间像样的瓦房,大多数村民都住在茅草房里。

1983年,古生村实行包产到户。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村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家家户户精耕细作,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农闲时节,少数脑袋灵光的村民甚至干起了编制竹器、加工汽油桶、加工卤肉等“副业”,收入还很“丰厚”。一时间,大伙纷纷效仿,村里做“副业”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周边的“街子”天,古生村的手推车队沿着坑坑洼洼的出村路,将竹制品和加工过的汽油桶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大理、喜洲、银桥等乡镇农贸集市,成为上世纪80年代古生村村民赶集的一道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生村的“副业队”从刚开始的竹制品、汽油桶加工向建筑业、商业发展,出村挣钱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陆陆续续驶入村里。茅草房不知什么时候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村里的楼房多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起,依托相关政策,古生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村里村外,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道路两侧还装上了路灯,栽种了小叶榕、樱桃、柳树、杜鹃、三角梅等绿化植物,村容村貌越来越好了。

2009年起,由相关部门统一安排,古生村开始实施村落污水管网建设,至2017年,全村已实现村落污水全收集、污水管网全覆盖。不仅如此,村里还形成了“户收集、村保洁、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里的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

现在古生村有439户、1643人,人均年收入在16000元左右,60%的农户都有了私家车……大家白天可到图书室看书,晚上可到村民活动中心前的小广场跳舞,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四五支文艺队,日子过得可惬意了!” 讲起现在的好日子,何志祥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古生村的华丽“蜕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理农村发展的一段剪影。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发布、农业税的取消等一系列顺民心合民意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在大理州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农业生产力获得巨大释放,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道路设施日益完善,农产品供需由短缺到日趋丰富,人民群众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从温饱生活到小康生活的喜人变化。当前,州委、州政府在洱海保护治理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有序推进的同时,科学谋划、精心布局全州乡村振兴工作,相信随着一系列惠农惠民措施的深入推进,大理的农村将更美丽,农民的生活将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