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零售业的升级大考

18.11.2016  04:35

消费趋于理性 监管持续加强 技术驱动变革

双11”:零售业的升级大考


□ 本报记者 杨 蕾

1207.48亿元,这是2016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当天的交易额。而当天京东商城亦宣布交易额同比增长59%。于8年前诞生的“双11”,在经历了虚假宣传、假促销、快递爆仓、物流缓慢等种种诟病后,记者发现,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都不约而同地倡导理性消费。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更加趋于理性,价格不再是购物决策唯一考量的因素。

监管继续加强

今年“双11”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布《网络交易价格举报管辖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针对网络交易价格举报问题管辖责任进行了明确,要求网购价格举报遵循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规定》显示,被举报网络交易价格行为系电商实施,由电商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管辖;被举报网络交易价格行为系平台或平台与电商共同实施,则由平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管辖。而在此之前,价格举报由谁处理、归属地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缺乏明文规定。虽然这项《规定》要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但《规定》在今年“双11”之前正式公布,也势必会把网络购物引上更加规范的轨道。

不仅如此,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在10月底就提前为京东、国美、当当、美团、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打“预防针”,明确告诫电商不得虚标价格,更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告诫内容处处涉及当前网络营销的热点与弊端。价格方面,凡在网络上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同实体店一样,自觉依法明码标价。在标价形式方面,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以及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电商需防止出现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以及不履行价格承诺或低标高结等价格违法行为。

双11”前夕,质检总局也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双11”消费品电商领域执法打假集中行动的通知》,在全国开展“双11”消费品电商领域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此次集中行动加强了电商消费品质量违法案件线索摸排。针对主要网购平台和重点消费品,围绕群众投诉较多、价格不合理、媒体曝光的产品,收集线索,并根据收集到的线索,加强对电商消费品违法案件查办,对涉嫌质量违法的企业开展执法检查。

11月11日上午,质检总局还在京组织开展了“‘双11’质监部门在行动”在线展示活动,与设在杭州的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杭州)进行视频连线,展示网上买样、取证的全过程,指挥工作开展。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双11”前多部门专门针对电商行业的行动,释放出国家要大力整顿电商行业的信号。

消费更趋理性

与往年一味烘托热闹狂欢的气氛不同,在今年“双11”期间,可以感受到电商平台正在倡导“双11”的理性消费理念。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已经不再单纯注重廉价,而是会看重全部流程的服务优劣。

以前也曾因为低价买买买,但很多东西其实没什么用,又舍不得扔。今年我不再冲动了,只买我需要的东西。”北京消费者刘女士坦言。

另一位年轻妈妈葛女士谈起今年购物体验时,表示非常愉快。“往年下单后一个星期左右才能收货。今年我在京东购买了几包婴儿纸尿裤,不仅价格比平时优惠了40%,而且在下单后仅8小时,快递就送货上门。优质快速,这样的‘双11’,我当然喜欢!

不久前,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和京东集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网络零售购物节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称,近年国内消费者购物习惯正在从冲动消费过渡到理性的计划消费,价格不再是用户购物决策唯一考量的因素。

新科技手段闪亮登场

今年“双11”,不少新科技手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们也许不是盛宴的“主角”,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11月11日凌晨0时12分49秒,上海市一位用户收到了刚刚从京东上购买的电视,从下单到收货,用时仅为12分31秒。如此迅速的物流服务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这背后,是大数据平台支持的结果。

今年“双11”,上天猫购物的不少消费者发现商家越来越懂自己了,用户更容易快速发现自己心仪的宝贝,这个秘密就是阿里的“电商大脑”。

从阿里小蜜、阿里云ET到京东的无人机、无人车,从物流仓储、发货配送到客服技术、支付保障,今年“双11”,电商平台们竞相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于商业化,而目标自然是为满足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和品质需求,让消费者拥有更美好的网购体验。可以预见,这些新技术手段,未来将有望成为整个电商行业的科技化趋势。

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11/17/content_3608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