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选准路搭好台——壮大乡村旅游产业

03.11.2014  16:31

      深秋时节,沿着山麓幽径,记者来到位于宾川县鸡足山的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两层楼的厂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底层已经安置好7台不同的机器。鸡足山镇沙址村委会主任杨泽光开心地说:“马上就可投产了,年产值可达520万元。

      杨泽光去年5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一上任他遇到的难题就是没钱办事。他说:“我们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每年的游客达60万人次,旅游文化产品销售额约1000万元;然而村里却是一个‘空壳村’,守着金山却受穷,痛定思痛后,我们决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沙址村党总支书记杨贵介绍,鸡足山旅游景区8成以上的旅游文化产品由当地的香烛协会从福建、广州、昆明等地批发过来,虽然全村的旅游文化产品销售市场较好,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进货渠道窄、运输成本高,生产销售不成规模等问题。同时,随着鸡足山旅游景区的开发,导致村内327家农户失去土地。由此,村“两委”决定,依托鸡足山景区优势,筹建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把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作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及群众收入“瓶颈”的突破口。

      “路子”选准了,机遇也来了——宾川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把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确定为“合作股份”项目村给予重点扶持。同时,项目推进领导小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该村3万元的扶持资金,从而搭建起一个较好的“台子”。

      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项目采用村集体、香烛协会及原有经营户三方入股的方式筹资,项目概算总投资160万元。目前,村集体已投入53万元,村委会占股份66.75%,最后形成村委会负责牵头协调、协会负责生产、会员负责市场营销的经营模式。

      本报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