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要统筹兼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围绕这五大任务,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去产能过程中,稳就业和促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也值得我们深思。
去产能,去什么样的产能?
受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减弱,国内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产能普遍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
面对困境,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简单作出关停决定,大量的企业职工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钢铁、煤炭属于资本和劳动高度密集型产业,都是国家投巨资兴建起来的,不少企业吸纳着上万职工的就业,简单去产能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滋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央的去产能部署是关停那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落后、不具备改造升级的企业,尤其是“僵尸企业”,而不是所有供过于求的企业,并且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削减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能,培育新的产能。
去产能要考虑社会承受力。
去产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下岗分流和社会保障问题,去产能之前,必须全面考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衔接问题,其他产业能否吸收足够的下岗职工、社保资金能否为下岗职工提供全面保障以及能够持续多久、社保资金有无缺口等。如果因去产能而使大量职工下岗、甚至家庭生活陷于困顿,进而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话,那说明我们的去产能考虑欠妥。
我们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求企业在形势好时多为社会作贡献,在经济不那么景气、采取经营收缩的状况下,也必须注意社会后果,这更加考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各企业、各地区在去产能过程中,务必要考虑社会承受力,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企业能不裁员就不裁员,能少裁员就少裁员,让每位员工共享就业机会,让员工与企业共度时艰。地方政府要谨记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职责,为企业裁减的员工进行转岗培训,实现再就业,无法再就业的,要及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这些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流汗出力的职工在经济转型中免受生活困顿之苦。
去产能的同时要着力降成本、补短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五大任务紧密联系,需要统筹施策、共同发力,不能厚此薄彼。去产能、去库存只能解燃眉之急,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企业由中端制造迈向高端创造,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持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社会保险费;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深化金融改革,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还要为创新型人才竞相涌现、创新型企业充分涌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补齐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去产能、去库存要与促发展稳就业实现动态平衡。
去产能的初衷是为了追求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如果我们在去产能过程中偏离了方向,只追求单纯的去产能结果,而不顾及由此造成的失业问题甚至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那么我们的去产能就是舍本逐末。
正确执行中央的去产能决策,必须统筹考虑促发展和稳就业,实现三者的平衡。既不能将大量职工抛向社会,为社会不安定埋下隐患,也不允许借去产能之机逃避负债,引发债务风险。经济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非均衡性,经济低迷时期的产能过剩在经济繁荣阶段未必过剩,国内过剩并不意味着国外也过剩。
应对当前的产能过剩,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改造,走创新引领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重大建设,以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总之,去产能要“去”得准确、及时、适度、合理,而不是简单地一“去”了之。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