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抗战史上最悲壮群体" 世间仅存12人
在中国抗战史上,3000余南侨机工曾谱写下一曲慷慨悲歌。
2014年,“命运很好”、从未受过伤的唐国常,也敌不过岁月的流逝,在昆明新闻里社区悄然逝去,年岁过百。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共有12位,国内7位,国外5位。国内7位分布为:云南2位,海南2位,山西1位,重庆1位,广东1位。国外分布为:马来西亚4位,加拿大1位。
而在昆师路昆明学院里,一栋低矮的老式建筑——当年南侨机工们吃住的地方,除了斑驳脱落的墙体,早已找不到丝毫的印记;他们在小西门外用农田里的水洗脸刷牙、在潘家湾军训的身影,也在时光中飘散……
昆明学院,原南侨机工办公地。本报记者 段玉良 摄
南侨机工合影。
所获奖状。
讲述
百岁南侨机工唐国常
临终犹记车牌号:1412
在新闻里社区,除98岁罗开瑚外,曾住着另外一名南侨机工——100岁的唐国常老人,遗憾的是唐老在去年离世了。唐老的第三个儿子唐树文,今年已65岁,回忆起父亲当年的抗战岁月时,他充满崇敬。“日本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有国才有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命出命,全国人民不分民族种族,不分老幼,都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来了。”唐树文说,这是父亲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在数年的抗战中,父亲驾驶车辆运输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有坦克大炮,枪支弹药,跑遍大半个中国,万幸父亲的命运很好,从来没受过伤。加上父亲心态特别好,身体素质也很好,直到去年10月3日凌晨,已过百岁的他安详辞世。
头发总是一丝不乱
唐树文说,1939年,当时24岁侨居缅甸的唐国常在做修电器的活计,得知招募机工的消息后,毫不犹豫报了名。随后考入广州司机训练所,学习一段时间驾驶后,被派往昆明,编入西南运输处第一大队任司机。1939年,唐国常加入缅甸侨领梁金山的金光公司任司机,往来于仰光、腊戍、畹町、保山、昆明运送军用物资。“听父亲讲述,当时车队经常跑保山、惠通桥和龙陵,那段路山高路窄,相当难走,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车毁人亡的场景。有一次因为日军轰炸,道路不通,机工们在龙陵住了两个多月。”
唐树文说,当时,梁金山给国内捐赠了20辆卡车,父亲和其他人开着这些卡车满载着军火等物资回到国内,直到临终时都记得他开的是车牌号为“1412”的美国进口车。当时,国民政府给南侨机工的工资比较高,公路边很多人能一眼就认出这些南侨机工来,机工们很讲究,头发总是一丝不乱。
很多人活活饿死累死
除飞机轰炸,道路崎岖险峻外,滇缅公路上最危险的还有疟疾,发病不分时间和地点,有时开着车就突然犯病了,只能把车停在路边,吃点药盖上被子捂着,挺过一个小时又继续上路。患上这种恶性疟疾后,身体会越来越瘦弱,很多人没挺过来,就葬身在滇缅公路上,最后连遗体都找不到。唐国常也与疟疾斗争了半年,才渐渐好转过来。“听父亲说,那时候,国军要组织长沙会战,前线急需坦克、大炮,机工们将一辆坦克拆解后,用三辆卡车运送,从腊戍出发,沿滇缅公路到昆明,再辗转到贵州,一直拉到长沙,沿途两三千公里,一刻也不能停歇,一趟需20多天。那时非常辛苦,很多机工活活饿死累死。”
“只保存下驾驶证”
唐树文最后说,抗战胜利后,父亲在昆明成了家。那段时间,他没有工作,日子过得很艰难。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用存留的钱买了一辆旧车,帮别人拉货。1953年,公私合营,他在昆明运输总站干了2年后,1956年被分到临沧运输总站,到1976年退休,后来政府每月给父亲2000元的补助。
“父亲一生特别喜欢收藏照片等物,不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文革’期间遭到毁坏。目前,我仅仅保存着父亲当年在缅甸获取的驾驶证,父亲生前使用的几件修理工具,我也捐赠给社区,用作修建南侨机工陈列室使用。”
“现在,国家对南侨机工在抗战中所做贡献是认可的,无论是逝去的老人,还是我们这些机工的后代,也感到满足了!”唐树文说。
命运
云南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风之末端”说,陈嘉庚招募机工振臂一呼,华侨们纷纷报名参加。高级工程师王文松,在新加坡居住十多年,英文流利,技术一流,在当地很有声望,月收入二百多元。但他不顾家中妻儿老小,带领十余名同伴,又自己购置修车工具一套,报名回国。
“华侨们为能够回到祖国,为抗日战争献上自己的一份热血,居然干出了很多‘恶作剧’。”风之末端说,报名中“作弊”现象层出不穷,有华侨少年谎报年龄冒充成人,有女扮男装的“花木兰”。更多的是兄弟、亲戚一起报名。有的华侨告别家中年迈的父母、告别新婚的妻子。还有人悄悄离开家报名回国,直至后来牺牲,战后家人才知道原来他们的“失踪”是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壮与美
1000余人牺牲 没有一个逃兵
风之末端介绍,回国的机工们有的经越南从滇越铁路来到了昆明,有的从缅甸进入云南,在当时西南运输处的潘家湾训练所开始了工作。南侨机工们首先要进行严格的军训,从舒适松散的平民脱下西装穿上工装制服,严格地早晚出操,见人行军礼。“战时昆明生活艰苦,华侨们只能用小西门外农田里的水洗脸刷牙。吃饭就是一点咸菜,晚上就睡在铺着稻草的地板上,与原来在南洋喝咖啡、吃咖喱的舒适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在机工们的报国热情面前,艰苦的生活不算什么,经过集训后,王文松等24名机工被分配到中国在缅甸设立的仰光汽车修配厂,装配即将在滇缅路上运送物资的汽车。美国工程师给的计划是一周6个人一组装完1辆卡车,但南侨机工们夜以继日,发挥技术特长,竟然一组每天装完4辆汽车,令美国工程师大为惊叹。
他们在崎岖的滇缅路上日夜奔忙,与云南的瘴疬疾病斗,与雨天路上的落石泥泞斗,与危险路段斗,同时还要与天上肆虐轰炸的日本飞机斗。1939年2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仅抢运军火、汽油、粮食等即达40余万吨,维修车辆千余辆。10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牺牲在滇缅路上,没有一个逃兵。
当年的滇缅路,路面更窄,经常塌方,不少机工们连人带车坠入山谷,连遗体都找不到,王文松便是因车祸牺牲。有一位姓陈的华侨司机,平时颇为注意自己的仪表,每次登车前都要对着镜子梳理头发,精神抖擞执行驾驶任务,1942年,车队遭遇日寇飞机轰炸,他的头颅被炸飞,但身子还端坐在驾驶座位上,手里紧紧握着方向盘。
槟城华侨姑娘李月美,因为当时招募机工不要女性,她女扮男装来到祖国,机工同伴们一直都不知道这位战友竟然是个姑娘。1940年,李月美在滇缅公路上翻车,被另一位过路的南侨机工杨维铨相救送到医院,医生才发现她是女性。杨维铨还浑然不知,天天来照顾这位兄弟。到后来李月美吐露实情,两人相爱,缔结姻缘。李月美的传奇被媒体报道,“当代花木兰”的佳话传遍海内外,何香凝女士特题写“巾帼英雄”四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
怆与悲
有人成傣家女婿 有人成路边饿殍
南侨机工与云南各族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1939年9月,第13大队17辆卡车全部陷在离芒市8公里的泥坑中,断粮断炊。第8天,一群路过这里的傣族小孩去寨子里报信,傣族同胞送来食物、草药和铺路工具,机工们才脱了险。后来,很多华侨机工当了当地傣族姑娘的“上门女婿”,在云南度过一生。
“他们先是被国民政府抛弃,随后又被世人遗忘。为了抗日,为了报国,到头来,很多人落得流浪街头,真的让我们伤心难过!”风之末端说,日寇切断滇缅路交通后,政府当局对回国南洋华侨机工进行了冷酷无情的“遣散处理”,一部分南侨机工参军成为运输兵,部分机工留在滇缅路沿线村庄。还有很多人流离失所,浪迹昆明街头,沦为乞丐。有的成为路边饿殍,撒手西去。
直到抗战结束,经过陈嘉庚等多方努力,1000多名南侨机工才得以“复员”回到南洋,1000多人留在了国内。改革开放后,南侨机工的不朽功勋才重新被提起。
有人潜伏做特工 有人被投入监狱
部分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了一段时间以后,服从抗战大局的需要,转移到其他战场工作。例如:1942年8月,盟军在昆明招收第一批南侨机工50人,由李卫民担任领队,赴印度机场,从事运输工作。1943年初,盟军又派遣南侨机工200多人,参加远征军。1943年5月,部分南侨机工被吸收参加东南亚盟军总司令部统辖的136部队,由林谋盛、庄惠泉负责,潜入马来亚敌占区,从事地下抗日活动。后来林谋盛被日军逮捕,壮烈牺牲。1944年4月,盟军总部又从南侨机工中,选调部分精干人员,派往东南亚,潜入敌占区,从事情报工作。原籍福建南安的南侨机工蔡汉良,1944年5月被盟军派往泰国,化名蔡坤,潜入日军占领区从事侦察工作。他巧妙与敌特周旋,查明日军设在原始森林深处的拉温军事基地的情况。历尽千难万险,于1945年5月将情报带回昆明,向盟军总部作了详细的汇报。盟军调动大批轰炸机,一举摧毁了日军的军火库、火车站、电台、高炮阵地,大火整整燃烧了六七天。
1942年4月30日,日军冲到怒江咽喉惠通桥西岸。中国军队不得已炸毁惠通桥。数百名南侨机工和近千辆汽车及几万侨胞,被阻挡在对岸。无法撤回的南侨机工在放火烧毁卡车和物资后,部分冒险泅水渡过怒江,部分就地参加游击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能逃脱日军魔爪,惨遭杀害,魂断异乡。南侨机工的遭遇,可谓一波九折,历尽劫难。在回国服务过程中,有些南侨机工被当局以“违犯军令”等罪名逮捕,投入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