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绣——推介会上绽放的指间之花

28.02.2017  21:01
        2月20日下午,外交部和云南省政府在外交部蓝厅举行“开放的中国: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云南全球推介活动。在之后的冷餐会上,除了云南美食让中外来宾眼花缭乱、大饱口福之外,冷餐会上有一个小细节也特别“吸睛”——大厅前的非物质遗产屏风,餐桌上搭配着彝绣的桌布和一个个彝绣餐巾包,这些都成了云南向全世界展示的又一亮点。

非遗传承人揭秘“个中玄机

云南网记者采访到了楚雄的非遗传承人段朋江,他向我们解答了彝绣桌布和餐巾包上彝绣图案的“个中玄机”。“这样的绣品,采用了平针,抢针,挑花绣,套针的针法,一般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段朋江介绍,蓝厅推介会上的彝绣桌布花边为吉祥的水波纹,水波纹内绣有瓜子纹,代表丰收,水波纹下三朵是山茶花,最下面是玛樱花,而餐巾布上的图案与桌布类似,都含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那么时至今日,彝绣的传承现状如何呢?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段朋江表示,虽然漂亮的彝绣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完成一件成品要耗费很多精力工时,收益不高,年轻一代人很少愿意学习并且长久以往地坚持下去,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风险。如何助力斑斓的彝绣继续发扬,走向世界呢?段朋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培训彝绣传承人方面加大投入,扶持、引导各类的彝绣产品开发及销售,打造彝绣产业,让彝绣成为助力当地人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据了解,有“赛装节”之乡美誉的永仁县,已经成立了彝绣传习所、彝绣协会、彝绣合作社,建立彝绣保护基金,组织专家、学者对失传已久和将要失传的刺绣工艺进行研究、抢救和保护。先后扶持成立了彝族刺绣小微企业15个、彝族刺绣协会4个、彝绣专业合作社6个,扶持彝族刺绣示范村5个、示范户36户,加强了对绣女的培训,有1万余人从事彝绣或学会了彝绣技艺,彝绣从生活服饰品发展到家居用品和装饰品,彝族刺绣已成为彝家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县年产彝绣作品20余万件,远销欧美等地,年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

云南彝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

彝族服饰是一部形象的彝族史书,述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刺绣文化和服饰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奇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设计、用料、刺绣等是主要载体。原始绘画、记事符号、图腾等入绣,使彝绣成了民粹。经过数千年的演绎,现在的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集中体现了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内容。

彝绣展现彝族独特风姿与审美

彝绣用色大胆夸张、构图精美、针法灵活、针脚细密、工艺独特、风格迥异,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一花一朵都是民族符号。一双裤脚,就是一幅经过变形处理的踏歌图;一个一尺见方的挎包,就是由变形人兽组成的星象图或八卦图;马缨花、山茶花、喜鹊和山茶等是彝绣里常见图案 ,马樱似火、山茶争艳、喜鹊闹梅、蝴蝶采花等等民族图案都展示着彝族的风姿。

透过服饰,彝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得以展现,记忆着彝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变迁,折射出彝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件件带着乡土气息的彝族作品,显示出彝人追求生活精致的努力。一方面,它体现彝人的心灵手巧、勤劳勇敢和乐观向上,一方面它又体现了彝人追求庄重、豪放、纯洁、豁达和自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