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大理州文化事业发展良好

22.03.2016  11:08

本报讯(记者 辛向东 实习生 黄皓) “十二五”期间,我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和整理,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强化新闻出版物及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州各项文化事业发展良好。

全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新建了2个图书馆,提升改造了4个文化馆,新建乡镇文化站68个,改扩建乡镇文化站10个,新建村文化室653个、农民文化大院46个,建成州、县、乡、村文化活动广场290个、文化惠民示范村19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州级支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5个,乡镇级农文网培学校110个、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级网点937个、村级覆盖率达90%,农家书屋1139个,实现全州行政村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亮点频现,2014年启动了州级四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州群艺馆拆除重建工程、州“非遗”博物馆新建和提升改造工程、州数字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建设工程、州博物馆提升改造建设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从2011年开始,大理州“三馆一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中央和省级每年补助1150万元免费开放资金。“十二五”期间,州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文化下乡经费,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

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十二五”期间,实行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划转为大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加挂大理州白剧院牌子)、成立“大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南涧县、巍山县文艺团队划转为民族文化工作团(队),弥渡县花灯剧团划转为弥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艺术团机构撤销,人员整体并入该县文化馆。改革激发创作活力,现代白剧《洱海花》《拆猪圈》《唢呐白曲歌不断》,彝族舞蹈《三道弯》、白族舞蹈《喜悦霸王鞭》、苗族舞蹈《嘎蒙卡兜》、花灯小戏《一碗水》等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创作排演了大型传奇历史白剧《榆城圣母》,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一举获得了戏剧类金奖及导演、编剧、表演、音乐等多个单项奖。           

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成效突出。2010年成立了大理州文化遗产局,大理市、巍山县、剑川县也相继成立了文化遗产局。从2011年起,州人民政府专项补助全州文物保护经费100万元,并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递增20%。目前,全州共有各级文保单位521项,其中:国家级25项,居全省第一位;省级51项,州级105项,县(市)级340项。全州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2个,有7个博物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17家,馆藏文物3万余件,数量位居全省州市前列。剑川海门口遗址、祥云大波那墓地考古发掘先后成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剑川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评选为“100个建筑遗产和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十三五”期间,我州文化工作将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确立的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全速推进四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