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描绘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美好蓝图

21.08.2017  09:53

编者按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既是昆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昆明在新的形势下谋求跨越赶超的迫切需要,更是承载着每一个昆明人谋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不久前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为我们更好地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期理论版刊发一组文章,就如何进一步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将昆明建成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展开深入探讨。

建成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

戴溪瀛

产业兴,则城市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把国际中心城市的特征概括为制造中心、交通枢纽、跨国公司和人口聚集等,上述特征的形成,皆需现代产业体系打好基础。唯有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宜居宜业的比较优势,才能吸引各类高端经济要素流入。从国内外中心城市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产业是决定城市发展、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果产业谋划发展得当,城市发展就能引领潮头——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城市”,皆因其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经济总量;我国北、上、广、深等城市之所以被大众公认为“一线城市”,也是因为其产业体系完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和主导作用强。

谋划产业发展,既要志存高远,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也要脚踏实地,有科学方法和务实举措。为此,昆明结合市场前景、技术含量、带动系数和综合效益,提出了加快构建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88”现代产业体系。该体系既包括了现代农业、冶金产业、烟草及配套产业等传统主导产业,也包括了新材料、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清晰地勾勒出昆明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路径。       

188”现代产业体系规划提出一周年,昆明经济指标跑出“好于预期、快于同期”的发展势头。同时,“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获国务院批准,优必选机器人等40多个优质项目落户昆明,现代服务业、高新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规划布局已经明晰,扶持政策更需细化。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涉及招商、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以及发改、工信、商务、国土、税务、国资、人力社保、金融等多个部门,需要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在把握好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同时,还应加快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和配套政策,理顺昆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 

具体来说,首先应明晰政府和市场主体角色定位,构建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以重点产业投融资模式为例,产业投资往往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因此,需要重视各部门之间规范性文件和政务服务的协调统一,确保政策的协同性和稳定性。其次,应贯彻产业先行理念,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为产业创新提供要素保障。以土地供应为例,昆明目前采取的是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制度,在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上盘活了存量,通过给用地“留白”,为产业发展留下空间,主动适应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需求。最后,应探索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城市发展定位的实现。打造符合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一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建立涵盖投入产出比、人口、税收、环境能耗等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以考核所引进产业在城市发展生命周期的绩效表现,确保产业规划和城市目标定位的一致性。(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成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

李彦龙

宏伟的蓝图需要扎实的行动,美好的梦想需要艰辛的付出。昆明要想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要想建成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子精神,需要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更需要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为绽放昆明创新创造活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尊重规律,尤其是要尊重创新创造规律,既要兼顾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做到协同创新,更要突出重点,立足实际,将制度创新放在核心位置,以制度创新引领和带动各领域的创新创造;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领域,围绕植物药、民族药、跨境医疗、再生医学、健康产品、基因检测与诊断等领域,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创新作为;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突出重点产业,在影响全局的关键产业领域率先形成发展新动能,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重点围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是“衣领子”“牛鼻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优化驱动模式,变“生产要素与投资相互叠加驱动”为创新驱动,解决云南经济发展驱动模式落后的问题;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云南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以创新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克服产品的初级化、低端化和趋同化,实现产品的中端化、高端化和精品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解决云南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坚持不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刺激创新创造市场需求,激发创新创造市场动力,创建创新创造市场平台,解决创新创造活力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不懈推进“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紧扣重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不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制度机制创新,明确和规范政府、市场各自的权限和责任边界,严格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彻底解决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现象,放下该放的,管好该管的,在改革中不断提供服务质量和效益,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将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并通过这场自我革新、自我革命推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推动政府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和创新创造活力的“乘法”,最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营造好“三个生态”。  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不仅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可以为绽放昆明的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有力保障。昆明“三个生态”搞好了,高端人才就在这里汇聚了,前沿科学就在这里传播了,创新资源就在这里聚集了;昆明“三个生态”搞好了,“”“”新型政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就营造好了;昆明“三个生态”搞好了,昆明就会成为万商云集之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城,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能得到充分绽放。(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成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

祝  岛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昆明如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其中提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所建成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将是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空间布局科学,公共设施完善,城市品质优良,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与国际接轨,更多的国际化企业在这里集聚,更多的国际组织在这里落户,更多的重大活动在这里开展,在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既是我们必须主动抢抓的战略机遇,亦是我们必须自觉扛起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必须持续推进的战略抉择。对于如何建设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系统地推进。

第一,完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一切发展的根本,如果公共服务不能尽如人意,其他方面的发展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方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昆明此前强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大交通格局,以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大抵也在于此。因此,应该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第二,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有人说,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其实,一座城市亦是如此。学者易中天在《读城记》里把城市比做人,“也是有个性的”:比如北京是“大气醇和”,上海是“开阔雅致”,广州是“生猛鲜活”,厦门是“美丽温馨”……任何一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昆明自然也是如此。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与合作,就需要结合各个方面的条件,重新定位、锐意进取。

第三,构建健康的政商关系。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支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则是要做到清正的“”,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助于清除昆明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生存土壤,营造昆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是推动昆明构建阳光健康市场环境的核心环节。

第四,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其实在2015年下发的《昆明市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体方案》中就已经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昆明当前具有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基础、条件、优势和机遇。由于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重要门户,如此一来,昆明完全可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依托自己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布局开放新战略,拓展开放空间。(作者为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成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

朱静雅

明朝学者方孝孺在其《复郑好义书》中写道:“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大意是说一个人要称得上君子,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能够接纳和收容不同观念、性质的东西,并能予以妥善的保存,如此一来,能使那些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得到自我表现,也使那些不成器的人可以得到自我保全。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要兼容并蓄,接受和容纳不同的人、事、物,并能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算作是一座“君子之城”,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       

要建成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首先应当是现代与历史、本土与异域、传统与世界的兼容并蓄。长安作为唐时都城,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如波斯、大食等国的商人在此做珠宝杂货酒肆等生意,也容纳了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拜火教等各类宗教场所。这种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得长安的商业文化活动繁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人文气息和魅力指数最高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可以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文魅力自然得到极大程度的彰显。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座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作为“一带一路”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昆明特点、云南风格、中国气派、国际特征都能够在这座城市中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和谐共存。 

要建成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还应当注重城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兼容并蓄。一座城市的人文魅力,不应当只是体现在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实施完善等这些外在指标上,更是体现在一座城市自身的气度和灵魂上。而这所谓的气度和灵魂,正是城市的内在美,是精神文明在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行政人员办事效率、人民文化智慧深度、群众公德修养等方面的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则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若一座城市仅仅只有外在美,那也只是徒有其表,更可能会被那些社会丑恶现象所破坏。“人杰地灵”是一座城市内在美和外在美并存的最好形容,更是一座城市要发展其人文魅力所必须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要建成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最后应当是民主与集中的兼容并蓄。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改革过程中,行政力量是其中的一支主导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程度。但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就城市发展而言,行政力量除了要在大方向上进行把握之外,还必须要兼顾群众的意愿和想法,不能脱离群众的呼唤,更不能将群众的实际需求置若罔闻。人文,是重视人的文化,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化,让群众参与到一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来,更能使得我们的群众路线走得更扎实,也能使得我们的群众更能从内心深处接受与爱惜一座有参与感、分享感、归属感的城市,城市能够更具人文气息,更具生活气息。       

昆明正处于时代给予的发展良机之上,将这个发展机遇牢牢地把握在手中,方可使我们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方可使这座城市散发出更具人文特色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也正是昆明这座城市能够呈现给世界、馈赠给人民的最好礼物。(作者为云南大学在读博士、云南财经大学教师,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成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李祉瑶

要把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积极创建和谐宜居绿色健康城市,使城市治理高效,生活便捷,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春城花都和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凸显,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国际知名健康之城。那么,我们该如何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呢?

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要提高城市建设品质。以“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为中心,树立精品意识、优质工程意识、规范施工意识和科学监督意识,把城市规划放在首要位置,注重一致性、统筹性、协调性、权威性,积极贯彻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新理念,制定区与区、县与县、区与县左右衔接、统一有序的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确保各类标准一致、兼容和互补,严肃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人和事,确保规划严格执行、刚性落实。

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生态修复、碧水、蓝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和综合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城市绿化、公园等全覆盖的环境保护机制,从绿色经营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活型绿地、多功能主题公园、苗圃经济林、绿色生态住区等四种城市绿化建设的新途径,以及相应指标和具体建设实施措施。

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要完善城市交通服务体系。实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两个工程,建设公路、铁路、轻轨、机场、水运、公交便民、便民公益停车场等项目。全面打造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设定公共交通分担率,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建设四通八达的快捷昆明。

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社保民生改善、城市安全保障两个工程,建设就业能力提升、城乡养老服务网络覆盖、住房保障覆盖、社会保障覆盖提升、城乡弱势群体帮扶救助、城市应急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等项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城市居民低收入群体幸福感。

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病”,强化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过去未来、地上地下、老城新区、管控疏导等关系;用好城市治理立法权,坚持依法决策,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改革,严格执法;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街道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及应急管理水平。

建设和谐宜居绿色健康之城,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便利的生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做到便民、利民、惠民;要提供均等的服务,深化户籍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覆盖体系,让每个群体在城市都有尊严地生活;要提供安全的保障,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建立健全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大力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