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13.05.2020  08:43

市人大常委会对10件惠民实事落实情况开展专项工作测评。

市人大常委会就滇池流域和阳宗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记者李海曦摄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全市公安工作。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供图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都礼赞祖国史诗般的进步;这一年,也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

回眸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昆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和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法履职、善作善成,为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立良法护航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的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过去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提高立法质量摆在首要位置,践行立法为人民促发展的宗旨。统筹立法项目,健全立法机制,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进一步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特色性,立良法促善治。

2019年开年,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新修订的《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昆明市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增加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规定,以及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的内容。为更好发挥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也要求在编制立法规划、计划时应当认真研究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和建议的内容。《条例》的颁布施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昆明市立法工作机制,维护法制统一,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条例》的指导规范下,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适应改革发展和民生需要,及时修订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调整特许经营为一般经营许可,把网约车纳入管理范畴,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修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依法规范城区主要街道防盗笼工作,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持续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修订消防条例,新增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的禁止性条款和相应法律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突出保护和利用并重,探索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擦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打包修订节约能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水海保护等6件地方性法规,努力做到重大改革与地方立法的有效衔接。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共修订地方性法规10件、废止2件,开展立法前期调研27件。与此同时,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制定《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在良法“保驾护航”下,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立法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昆明市委关于加强党委领导地方立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地方立法工作机制的意见》,为地方立法提供更加规范的基本遵循和程序保障。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全年收集立法意见建议350条,为开门立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发挥专家库“智囊”作用,收集意见建议420条,提高立法专业化水平;组织市级相关部门130人开展立法工作培训,加强立法能力建设;对《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价,调研了解全市地下水保护情况,掌握法规实施效果,检视立法工作差距,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立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强化依法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发展,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首次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推动审计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在全省率先开展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持续推进全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升级覆盖,不断提高预算审查监督质量……在监督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强化监督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昆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跨越发展新格局。市人大常委会担当作为,积极督促市政府加快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全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开展部门预算分类调研,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查批准地方财政决算、专项预算调整方案,促进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开展经济运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政府性债务、滇中新区经济运行等专题调研,提出“加强道路交通隐患安全治理、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盘活国有资产、发展智慧旅游、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专项债券使用管理、强化风险管控”等审议意见,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持续加强,财政收支质量提升,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由红色降为橙色,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目标,积极组织代表视察,提出“加大对外宣传、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作统筹”等审议意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初见成效;组织开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执法检查,从宣传发动、规划引领、产业转型、项目储备等方面提出审议意见,推动“一个枢纽、四个中心、三大品牌”建设提质增效。   

冬日的春城大地,碧空万里,生机勃勃。今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前往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总书记牵挂着滇池的保护治理,市人大常委会不负重托,聚焦筑牢生态基础强化监督,持续多年围绕入湖河道水质、污染负荷削减、环湖截污、生态湿地建设和“五采区”植被恢复、水源地保护、城市空气质量提升等,综合运用集中视察、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实施常态化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履行好生态环保责任。连续第4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滇池和阳宗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开展专题询问,督促市政府认真研究解决“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开展滇池、阳宗海流域内河(湖)长制工作情况专项督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昆明市代表团就滇池周边相关单位搬迁问题询问省级相关厅局。当天,省级8家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昆明市代表团,听取代表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滇池保护治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回答询问。对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各部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抓好落实。为促进昆明绿色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用实际行动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闭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昆明市的部分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对搬迁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视察,督促沿滇池周边单位搬迁工作加快推进;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对滇池、阳宗海综合整治督导工作,督促市政府认真整改突出问题。2019年全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阳宗海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滇池保护治理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为巩固2018年质询工作成效,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加大对城市尾气排放、工地扬尘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跟踪监督,多举措提升昆明空气质量,守护好“昆明蓝”。

为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市人大常委会以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剩余贫困人口“清零”、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非贫困县CD级危房改造等为重点,开展8次专题调研、3次工作督查,召开12场座谈会,提出“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建立防止返贫预警机制、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强化村庄规划管控、大力推进非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等审议意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东川区、禄劝县顺利脱贫摘帽,3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预警机制,为进一步巩固稳定脱贫成果,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为积极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合力打造平安校园,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为流动人口创建公平、文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强化监督,连续3年对“10件惠民实事”落实情况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持续推动就业、创业、教育、养老、集贸市场、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回应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安居乐业最有力的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审议“一府两院”扫黑除恶、社区矫正、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建设、公益诉讼等专项工作报告后,提出“突出打击重点精准严打狠打,健全完善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社区矫正管理新格局,完善生态环境资源专门审判体制机制,加强内外联动汇聚保护合力”等审议意见,推动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作出《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的司法服务保障,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昆明建设。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创新的监督方式,有力的监督举措,为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人大贡献。

架起“连心桥”拓宽群众知情知政渠道

人大代表是连接政府与民众间的桥梁纽带,代表工作更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让代表能有更多渠道联系民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代表工作,全力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使代表与群众走得更近,关系更为密切。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有力推进代表履职阵地建设,如果你步入呈贡区龙城街道城内社区代表工作联络站,一定会被办公室里的布置和摆设所吸引:绣花鞋、虎头鞋、小鱼帽等富有呈贡民间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品;重彩画、十字绣、书法、摄影作品、盆景作品、手工制作的鲜花……这些都是代表自己创作的作品。在会议室墙上的一块大展板上,有联络站32名代表的公示栏,每名代表的姓名、联系电话、单位及职务都明明白白贴上墙,真正实现了代表信息全公开,桌上还摆放有32名进站代表的联系卡,方便群众领取。32名代表中有2名省人大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和28名区人大代表,这是龙城街道城内社区代表工作联络站的又一个特点,省、市、区三级代表进站,接待选民,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反映问题,有效解决了一些区级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此外,联络站还设有投影仪,建有电子触摸屏的网络平台,存有代表信息、活动信息以及接待日的公告。开展活动时,群众可通过触摸屏查询联络站开展活动的信息。

呈贡区龙城街道城内社区代表工作联络站只是全市代表活动阵地的一个缩影。当前,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加快全市代表联络室、代表工作站等活动阵地建设步伐,已建成代表活动阵地115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和有3名以上代表的村委会(社区)代表活动阵地全覆盖,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和依法履职的平台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人大代表工作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快四级代表履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与省级平台和“智慧城市”互联互通。随着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规范建立,将有效拉近代表与选民的距离,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拓宽群众知情知政的渠道,成为代表的“加油站”和“议事厅”,真正成为民意“直通车”。

闭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展密切联系群众渠道,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与群众的定期联系制度,并在昆明市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上建立与实地代表工作站相对应的“网上代表工作站”,方便群众线上线下随时联系代表,保障代表经常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强化落实五级代表联动进站机制,按照就近就便、合理编组原则,将昆明市的全国、省、市、县(区)、乡(镇)人大代表全部纳入各个代表活动阵地开展联系群众活动,不断拓宽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健全代表反映群众意见的处理反馈机制,推动一批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解决,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真正搭建起代表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为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全面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度,组织昆明市的全国、省人大代表围绕“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开展视察;组织市人大代表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活动52次;指导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好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确保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实效;充分保障代表的知情知政权,组织300余名代表听取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经济运行情况报告;邀请代表参与立法、监督等重要工作,及时听取代表对常委会和“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努力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同时,适时修订了《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辞职办法》,明确代表辞职情形和程序,制定《关于创新人大代表培训工作的意见》,强化学习培训效果,先后组织290名省、市人大代表开展多种形式履职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代表的履职能力。

代表建议是民心与民意的直接体现。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有效推进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步伐、关于制定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关于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3件议案办理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步入了法治化轨道。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完善《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为规范代表意见建议办理程序,实现及时跟踪督办,开展检查测评提供了依据。在制度保障下,代表建议解决率不断提高,过去一年,372件代表建议按时限全部办结,《关于规范保健品市场的建议》等4件重点建议已得到较好落实。

立法有温度,监督出实效,民生总关情。市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答好人民的“关切题”,筑牢人民权益的法治保障,步履铿锵续写好人大工作新篇章,为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