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聂耳遍游天桥学艺 创作不朽旋律

12.05.2015  17:13

    在我们生活的京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本报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报道“京华英雄”,每周一期,热血阅读,英气传承。

     云南会馆“北漂”遍游天桥学艺

    (一)

    1932年8月11日12时30分,手提小提琴盒子的聂耳,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走出北平火车站,乘一辆洋车,来到宣武门外校场头条7号的云南会馆,住在会馆1号房间。

    到达北平的当晚,年轻好动的聂耳就和同乡游览了中山公园,晚上10点才回到云南会馆。自此一发不可收拾,20多天里,他的脚步遍及北海、中南海、万牲园(今动物园)、香山……

    聂耳不是来北平游览的,而是求学来了。到云南会馆的第3天,他就用破木板做了一个乐谱架,搁在箱子上面,放上琴谱,拉起了基础练习。小屋又黑又潮,蚊子很多,每天他的脸上、脖子上和手臂上,都有十来处蚊子叮咬的红痕。实在没有办法,他就到庭院的槐树下练琴。

    9月中旬,聂耳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党义”试题中,他写了《国难期中研究艺术的学生之责任》;在“国文试题”中,他写了《各自理想的精神之寄托》。充满抗日救亡思想的聂耳,他的答案自然不合国民党考官的胃口,结果名落孙山。

    但聂耳没有灰心,他找到在北平的俄国著名提琴教授、曾经教过冼星海的托洛夫学习。由于聂耳实在负不起高昂的学费,只上了四次课,就退学了。告别的时候,托洛夫惋惜地对聂耳说:“你是一个顶聪明的孩子,你将来的提琴会拉得不错的。

    除了学习小提琴外,聂耳还几次到天桥,去听民间艺人的演唱,观看富连成班的演出。在天桥“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的环境中,聂耳聆听劳动者的心声。他从下层苦难艺人身上吸收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普通北平老百姓誓死不愿做亡国奴的呼声,深深地感染了聂耳,让他振奋,给他激情。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