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唱红脱贫大戏

26.02.2019  15:41
了解务工信息

  记者 谢毅 蔡侯友 文/图

  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2018年,昭通市建立完善精准对接平台机制,以高度组织化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就业,有效释放人口红利,把人口大市变为人力资源大市,助推增收脱贫。

  “让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100%就业培训、100%推荐就业岗位、50%以上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2018年,昭通市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农村“两后生”为重点,通过“六精准六提升”,变群众自发、无序、没有保障的外出务工为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有体面的转移就业。

  劳务经济唱红脱贫大戏。昭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30多万名,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306.73亿元。2018年,全市有组织新增转移就业25.9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49万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47.44%,位列全省第一。

  百万劳务大军出乌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昭通脱贫攻坚战最现实、最有力的抓手。

  组织起来谋增收

  昭通既是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全市62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高达52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5%以上。在全市529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动力305万,其中外出务工劳力达237万,外出务工劳力占农村劳力77.7%,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村群众收入的64%以上。

  昭通也是全国、全省贫困面最大的地级市。2016年,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县区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特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深度贫困村691个,贫困人口113.37万人,贫困人口约占全省1/4,贫困发生率达20.81%,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全国16个百分点,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地方。

  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多年来,外出务工成为昭通农村群众谋生的主要方式。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让百万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体面就业,成为市委、市政府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2018年,昭通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昭通脱贫攻坚最重要最现实的举措之一来抓,从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入手,强化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协同联动。同时,紧密结合易地搬迁安置、职业教育、发展产业就近吸纳就业等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有体面的推动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财富,有效释放人口红利,推动增收脱贫。

  为确保百万农村劳力“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该市建立政府主导、村级发动、中介输出、企业接收、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机制,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问题。聚焦每一个贫困劳动力,着力于高度组织化,逐户逐人调查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培训就业意愿,精准施策,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完善务工人员跟踪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稳岗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支撑,有序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就业,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地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务工就业。目前,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3.3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21.44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254.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3.02万人。新增转移就业25.9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49万人;组织化转移输出5.3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57万人。

  从无序输出到有序输出、分散输出到集中输出、短期输出变为长期输出、体能输出变为技能输出、无序培训变为培训与转移相结合,昭通市不断提高全市劳务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有力地推动劳务输出由低层次转向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稳就业

  记者在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见到威信县委常委、副县长、威信县驻东莞对口帮扶协作工作组组长龙先云时,他正忙着与大岭山镇党委政府协调威信在该镇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

  “稳定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终目的和核心任务。我们在工作中做好亲情、维权、自治、党建‘四个服务’,让威信在东莞务工的老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暖,能用心工作、安心工作。”龙先云告诉记者。

  为确保输出劳动力稳定就业,威信县成立了由龙先云任组长、各乡镇班子成员为组员的驻东莞对口帮扶协作工作组,长驻东莞大岭山镇开展服务保障。目前,转移输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率达95%以上。

  “由于务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思想不稳定,我们需常到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思想安抚。甚至半夜三更接到来电,我们也会打车前往解决和帮助。”镇雄县人社局驻清溪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人员成娟说。

  20世纪90年代初期,镇雄籍务工人员开始在永康务工,挣到钱后把家乡很多富余劳动力带出来,在永康这片土地上养育了后代。不少务工人员经济条件好了之后,还把家乡的老人孩子也接了出来,举家迁到永康,成为了“新永康人”。2011年以来,常年在永康务工的镇雄人10万以上。为做好务工人员的跟踪和贴心服务,2011年初,镇雄县委组织部在永康设立镇雄驻浙党工委;2016年11月,镇雄县人社局驻永康劳务输出工作站成立;去年7月,云南娘家人永康服务站、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上海工作站永康办事处成立。几块牌子一套人马,全力服务在永康的滇籍务工人员。

  为解决外出务工稳定性差的问题,昭通市建立完善后续跟踪服务机制,确保贫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该市一方面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驻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党工委、招商联络处的作用,定期组织力量对务工人员进行走访慰问,灵活开展交心谈心、老乡会等活动。加强与输入地人社部门及劳务公司、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维护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外出务工群体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强化服务留守群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作用,做好“关爱留守人员”工作,采取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方式,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解决农忙缺工、突发事件应急等困难,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留守妇女等群体作用,探索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模式,提供成长引领、学习引路、心理疏导等服务,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有关爱、有温暖,让务工人员放心工作、安心就业。

  此外,在东莞、中山两市设立劳务工作站负责务工人员接收、企业对接、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昭通市在东莞、中山设立劳务工作站11个,有组织转移到东莞、中山务工2.55万人。

  走出大山天地宽

  2018年11月9日,在东莞市现代制造技术职业技能竞赛(模具设计师)中,在东莞市打工的镇雄县中屯镇青年成奎忠获得二等奖及“东莞市技术能手”荣誉。这是仅有高中学历的成奎忠在外打工10年来孜孜不倦、不断钻研的结果。近期,成奎忠正忙着编写《汽车模具设计技巧与实践》一书。他计划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现代制造技术的学习中,并推荐就业,为家乡的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永康是中国五金之都,来自镇雄大山沟里的何其波在这里用他的坚持、踏实、诚信,实现了从年收入五六千元的打工仔到年产值近3000万元老板的创业转变。35岁的何其波老家位于镇雄县五德镇阳平村的大山沟里,因为家境贫穷,何其波小学四年级上了一个星期就辍学放牧,牵马走路下四川;17岁时随堂哥到永康进厂务工,凭着踏实得到老板赏识,得以学习调机技术。五年的学徒生涯为何其波以后的创业积累了发展的资本和基础。创业之初,何其波从早上7时出门忙到晚上6时,废寝忘食,受尽各种委屈,连续几个月没有一单生意。闲下来,何其波总爱把玩他自己生产的弹簧,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扛过压力,做一根压不倒、能屈能伸的弹簧。最终,何其波赢得信任和口碑,业务逐步拓展开来。目前,何其波的永康顺聚工贸有限公司租用4100平方米厂房,有60多名工人,其中40人是镇雄人。从打工仔到创业老板的“弹簧”人生,何其波在永康获得了一席之地。

  在昭通230多万劳务大军中,成奎忠、何其波无疑是优秀代表,他们闯浙江、广东,进上海、福建、安徽、江苏……挥汗祖国各地,为昭通带来数百亿元的劳务收入,成为群众摆脱贫困最直接的抓手。

  抓好劳动力培训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产业就近吸纳就业,在扎实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中,昭通市正通过高度的组织化手段,将劳务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脱贫致富大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做好劳动力

  转移就业文章

  如何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把人口大市变为人力资源大市?昭通市以高度组织化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将劳务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脱贫致富大产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背景下,让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就业,是决战脱贫攻坚的需要,也是贫困群众的心愿。昭通市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坚持精准信息、精准培训、精准输出、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扶持,确保贫困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的做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样本。

  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