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07.12.2015  13:06
加快推进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云发〔2014〕20号),加快推进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切实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省属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 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 正确处理发展与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关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推动省属企业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坚持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 重点内容。 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端产品,实现上下游及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省属企业产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

—— 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省属企业发展途径向创新驱动转变。

—— 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发展新业态,推动省属企业经营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 坚持把推进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省属企业资源利用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 坚持把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效率,推动省属企业发展动力向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对外开发转变。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实现以下目标:

——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 坚持稳增长与促转型相结合,企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利税年均增长13%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5万元/人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6%以上。

——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取得实质突破,实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主要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

—— 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新型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取得重大进展,新建项目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 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有机结合,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工艺流程数控化水平全面提升,运营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

——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 重点行业能耗进一步下降,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到1.9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努力打造6户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集团,培育发展10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力争1-2户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他省属企业处于省内行业最好水平,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省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钢铁行业。 以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积极开发差异化品种,着力发展新型钢、优质钢、特种钢、复合板材等产品,以及高级别抗震、耐火、耐候钢系列产品。加快配套产业整合和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钢铁渣、尘泥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资源合作开发,健全资源保障体系。

有色行业。 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稳定发展锡、铜、铝、铅锌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锗、铟、铂族等稀贵金属,着力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和市场短缺产品。利用清洁能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电力直供等资源能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与能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

化工行业。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鼓励发展高效复合肥、水溶性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传统煤化工升级,开发煤炭高效洁净转化技术,促进化工生产与能源转化有机结合,稳步推进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加快培育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化工。

建筑施工行业。 进一步提升企业资质,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以施工为主向投融资、工程总承包发展。巩固传统业务,加快发展新业务,推进相关多元发展。加强集中管控,强化精细化管理。推广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抓住国家大力推广应用PPP模式的机遇,积极参与PPP项目的建设,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天然橡胶行业。 充分利用天然橡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橡胶深加工,形成由种植、加工向橡胶制品延伸发展的橡胶全产业链。推进企业内部资源业务优化配置,引进战略合作者,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橡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完善企业与种植基地和农户(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在东南亚的产业布局,提高资源掌控能力和生产经营实力。

高原特色产业。 依托我省资源禀赋和气候优势,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天然色素、木薯淀粉生产加工及茶叶、咖啡、辣木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开展精、深加工,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加强营销渠道和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市场;积极探索高原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创新,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五)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 积极参与我省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风电,稳健开发太阳能,有序开发生物质能,形成多轮驱动、良性发展的局面。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核心价值环节,主动进入设计咨询、能源装备、电站维护等高价值环节,着力构建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外部研发资源,提高研发能力,加强新能源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能源储存等关键技术。

新材料。 鼓励支持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棒、材等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以及高效节能铸铜转子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大力开发铝、铜、钛、锌、锡等金属基复合材料。重点开发铂族、锗、铟、金等稀贵金属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导体材料。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 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契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立足西南区域市场,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重点发展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着力发展大功率陆地风电装备,大力发展装备配套产业,推动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配套企业集群。

生物医药。 完善研究、种植加工、制药和销售为一体的天然药物产业链,以中药现代化为支撑, 依托品牌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中药、民族药、生物制药板块,引领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稳步拓展大健康产品和新型养生养老服务,放大品牌效应。支持发展化学药、植物提取物、保健品,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支持优势药材药食同源先行先试。

电子信息及服务。 大力发展软件系统集成、高端服务器和服务外包,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在金融、机场、物流、公共交通等经济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节能环保及循环经济。 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相关企业合作,大力开发和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服务自身与推向市场并重。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烟气脱硫、水泥脱硝、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等产业化进程。鼓励扶持发展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石化产业。 依托中缅油气管道和炼油项目,按照全产业链、园区化发展思路,采用先进、清洁的技术,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专用化学品和基本有机原料等为重点,推动延伸发展精细化学品、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积极开展石化深加工,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最大程度释放资源效应。

通用航空产业。 紧紧抓住我国低空空域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我省丰富旅游资源和跨境旅游优势,优先发展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和通用机场网络建设,带动发展通用航空驾驶培训、地面服务等配套产业,创造条件引进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着力打造通用航空产业链。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旅游业。 着眼大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重点在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商品加工业、旅游食品制造、康体休闲与健康服务业等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康体、养生旅游转变,形成集旅游、生态、文化、现代服务业四位一体的大旅游综合产业生态链。

现代物流业。 加快物流与产业实体的合作,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高效对接和联动发展,促进单一物流向综合性增值物流体系延伸。加快物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智能管理方面的研发应用,构建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综合物流基地,加大资源整合和业务创新力度,培育有区域影响力和品牌示范效应的现代物流企业。

金融服务业。 积极参与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省属企业控股或参股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组建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打造集投资、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金融投资集团,实现产融结合,共同发展。

商贸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务咨询服务,加快发展勘查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推动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POP、POC等业务。充分发挥南博会、昆交会等平台优势,重点发展会展业,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科技服务业。 鼓励制造企业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集成服务商转变,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重点发展设计及研发服务、制造业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推动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

航空产业及临空经济。 充分发挥昆明西南门户国际枢纽机场和航线网络优势,加快拓展国际国内航线,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连接欧澳美非的国际化广覆盖航空网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延伸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围绕城市开发及配套,拓宽融资渠道,推广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应用,以国有资本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主动承担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增加水务、燃气、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投资,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我省战略性、基础性和民生服务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骨干引领作用。

三、工作措施

(七)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制度、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鼓励企业积极探索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省属企业间自主创新交流和协作平台,引导省属企业加强上下游企业间和同行业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产业化。支持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入滇落地转化。支持省属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项目在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扶持企业内部优秀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支撑企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八)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能源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资源与产业集聚发展、协调发展。 优化能源与资源配置。 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就地转化为基础,构建互为支撑、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清洁载能产业耦合发展体系。通过矿电结合、电力直供等资源能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与能源有机结合,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 优化资源同产业配置。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调整重组,推动产业、产品、管理、品牌和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优化资源在企业配置。 把发挥资源优势与延伸产业链有机结合,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以规模发展带动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鼓励通过资源等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区。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实现集群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工作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军工技术成果转化。推广PPP模式在军民融合项目中的应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九)加强技术改造。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升。 坚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艺及装备水平。 强化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有机结合,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坚持通过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 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实现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 加快形成一批先进规模化生产能力。 坚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市场竞争力。 注重把企业技术改造同淘汰落后、流程优化再造、组织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全面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十)加快重大项目实施。以项目为载体,集中企业内外部资源,全力推动转型升级项目。 做好重大项目规划, 重点规划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促进转型升级。 推动一批项目实施 ,加快实施 一批 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重点科研以及联合重组等 项目,加快转型升级 。加大项目储备开发 ,科学规划,结合自身优势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形成前期储备一批、合作实施一批、竣工达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深化对外项目合作, 积极引进非公资本参与省属企业转型升级,深化与央企、民企和省际企业间的合作,引进一批对转型升级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强化项目投资管理, 准确界定企业主业,明晰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战略管控和决策水平,重点做好项目投资管理,严控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十一)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 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 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决策支持等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信息化。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和协同与创新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以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优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十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推进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立足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对标达标,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 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污染物减排,加大采选、冶炼、基础化工等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推动重大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开发应用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加强技术研发及推广,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增值利用,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全面提升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十三)推进品牌建设。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制定品牌规划。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内外资源禀赋、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全面分析研究市场环境、行业特性、目标消费群,以提升企业形象,凸现经营特色为目标,科学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推动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同。 加大品牌培育。 大力支持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企业品牌在境外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 。加强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更多技术标准成为国内国际标准,增强企业在标准领域影响力。 提升产品质量。 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推广先进质量管理认证方法,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

(十四)实施走出去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励企业参与省外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互联互通等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推动企业与周边国家开展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支持有实力企业开展省外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建立多元化资源保障体系。引导实力强、资本雄厚的企业开展成套工程项目承包、跨国并购,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推动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切实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认真做好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的分析和评估,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立效益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内部投资决策程序,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精心组织实施。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妥善防范和化解项目执行中的各类风险。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合作,鼓励外资通过并购重组参与改组改造,引入资金和引入技术、人才、品牌并重,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积极作用。

(十五)全面深化改革。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完善制度,实现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相互促进。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准确界定不同省属企业功能,推进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改善国有资本的布局结构和投资效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加强基础管理,健全风险管控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力。 有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积极引进各类资本参与省属企业改制重组和转型升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激发企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四、组织保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企业是产业载体,也是转型升级主体。省属企业要把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推进。企业集团要及时研究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及进度安排,统筹推进;下属企业要细化分解转型升级工作任务,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省国资委将通过调整产业布局结构、集中统一配置国有资源、严格考核奖惩和建立委领导联系制度,指导督促企业推进转型升级。

(十七)坚持规划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分析,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梳理优劣势,结合编制企业“十三五”规划,制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制定转型升级规划要结合我省传统优势和企业实际,学习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紧跟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产业新优势和特色。要将转型升级规划分解细化为年度实施计划,推动规划落地实施。要针对转型升级工作进展情况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规划,确保规划科学、客观、合理、有效。

(十八)加大政策支持。把转型升级工作纳入省属企业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对推进转型升级影响当期效益的企业,在核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予以适当调整;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企业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在企业工资总额中单列管理;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有关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未实现预期目标,应给与充分包容。充分发挥国有资本预算的导向支持作用,提高国有资本预算项目性支出在转型升级项目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对省属企业转型升级在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集中要素资源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各种资质。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对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土地、用电、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十九)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省属企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宣传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增强干部职工自觉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围绕推动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职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结合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开展专题研讨、技术攻关、技能提升等活动,群策群力推动转型升级取得突破。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对转型升级的帮助支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开展咨询服务,帮助指导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