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制药厂 青蒿素的研究离不开昆明  

10.12.2015  12:19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青蒿素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线 本版图片 ■ 都市时报记者 杨帆

昆药集团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科学奖励

今天,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将在瑞典领奖。

达到这样的高度,国人为之兴奋。而云南的科学家与药企更应欢欣鼓舞——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向制药厂,拯救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病患,他们在其中付出了极大努力。诚如屠呦呦所说,“荣誉属于我、我的团队和整个国家”,云南,实实在在地拥有这一份荣誉。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即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上11点半,中国药学家,85岁的屠呦呦将在斯德哥尔摩,领取属于华人科学家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奖。这个奖跟云南有莫大的关联——青蒿素能大批量生产,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并享誉盛名,云南的研究者们为之奉献了很多很多。他们对青蒿素的不懈研究,客观上促成了它的辉煌成就,因为青蒿素及其衍生药品的产业化,都是在云南完成的。

昆药集团获得的蒿甲醚研究相关奖项

青蒿素提取方法的发明人梁钜忠先生

怎样才能把青蒿素“”出来?

什么样的溶剂对青蒿素的溶解度大,又没有毒性,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他们找到了溶剂汽油。

说起青蒿素,已80高龄的梁钜忠依然很兴奋。他曾在青春岁月里与青蒿素结下一段难解的缘分,直到今天,一提此事,他面上仍难掩骄傲之色。

你见过青蒿素吗?”未待回答,他已经抢在前面:“你等着,我拿给你看。

老人拿来一个实验室里寻常的试剂瓶,拧开盖子,里面是满满一瓶白色的晶体,状如味精。挖出一勺放在玻璃皿中,梁钜忠眯着眼凑在跟前看,阳光之下,在晶体五色的反光里,老人仿佛看见了上世纪70年代,那些在实验室里苦熬的岁月。

当时发明这个东西很了不得,整个国家都轰动啊!”梁钜忠拿出一张老照片,那上面是他以溶剂汽油代替乙醚,成功实现青蒿素的安全、纯净提取后,接受记者采访的照片。他还记得,这些照片和文字资料当时张贴在护国路云南省科委大楼外面的街道橱窗里,向全昆明的市民展示。

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抗美援越战争中战士受疟疾困扰,国家动员广泛从中药材里寻找抗疟药物,作为植物大省的云南,承担着不小的任务量。起初,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研究组发现植物“金不换”和“管兰香”的提取物有抗疟活性,但毒性大,抗疟研究课题一度陷入困境。1971年3月,梁钜忠被派往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修,11月返回云南,成立了抗疟疾新药研究组(即523组),梁钜忠任组长。

1972年,屠呦呦从青蒿中找到了一种具有较强抗疟活性的化合物。但问题是,北京的青蒿资源并不丰富。提取相当数量的青蒿素,为药理和临床提供药物的重任自然落到云南。

尽管发现了青蒿素,但如何安全提取它,又是一道难题。最初用来提取青蒿素的是乙醚,它沸点低、容易挥发、燃烧和爆炸,屠呦呦的实验室还因此被烧过。对抗疟疾有了希望,但提取工艺过不了关,药物就无法产业化,没有实际意义。

梁钜忠回忆:“我们拿了乙醇、丙酮、醋酸、乙酯、苯、乙醚……好多溶剂拿来做实验,只有苯和乙醚的青蒿素溶解度比较好,但这种是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苯有毒性,乙醚不稳定,他们不得不放弃。

什么样的溶剂对青蒿素的溶解度大,又没有毒性,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查找资料的时候,梁钜忠想起在北京进修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东西用乙醚或苯来提取,毒性大,易燃烧,可以试试用溶剂汽油代替。溶剂汽油比较稳定,沸点高,不容易挥发。”于是,他从当时的昆明制药厂(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要了1公斤用来提取皂素的溶剂汽油,一试,居然成功了。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在全国一炮而红。